七夕回眸
象昙花一现于夜,七月初七日的夜是怎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的,好象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过。七夕也没有给我留下多少痕迹,这是我两天之后的回眸中才发觉到的。倒是前天的电视节目,很卖力地传播过这样的信号:是“七夕节”了。那是一个关于“七夕节”的特别活动,记者手持话筒在街头进行随机采访,问题就两个:“今天是什么节日?”、“你准备怎么过?”我感动于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传播,但却不能不吃惊于人们的回应,在话筒前,记起是什么节日的了了无几,更谈不上怎么过了。所有的回答一例是“照常过呗”。
我也是照常过的,没什么特别的活动,因为我总觉得“七夕节”更象是女人的节日,没我们男人什么事。我所做的不过于寂静的窗前抬头多看了眼夜空,看银河是不是还象儿时所见的那条河,牛郎、织女的相思是不是一如故事里的缠绵。顺便放思想的牛儿到那个美丽的传说中去饱餐一顿青草。其余的就再也找不出什么特别之举了。
今天想起来回眸,是一个网友的提醒,网友如街头的那个记者一样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七夕节你怎么过的?”我一时语塞,说实话吧,没怎么过,太刹风景了,但其他又能说什么呢?我灵机一动,反问一句:“你怎么过的?”没想到网友到痛快地说了我心里想的话:“没怎么过。”
网友是个女孩,连女孩都在冷落着七夕节,我不禁有些失望,进而失魂。我不知道这个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是否与我一样的失魂。
于是想起儿时在老家过七夕节的情景来了。弦月西坠时分,星汉格外璀粲,全村的姑娘、少妇们沐浴更衣过后,一群群地聚集一起,或在院中,或在场前,摆几色瓜果点心,陈列于案,请天上的织女来品,并虔诚地乞求织女给予自己一双灵巧的手。然后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一面观赏着夜空,女人们都认为这样会使自己变得灵巧。孩子们有了好吃,自然也来了精神,不睡觉,吃着果点,一边很动情地听着那听了不止百次的美丽故事,一边神往着头项上那神秘的星汉,追问大人们王母娘娘为什么不让织女和牛郎在一起。在儿时的心里,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刻。
渐渐长大点后,从书上读过的一些有关七夕节的文字。知道牛郎、织女不过是一个美丽传说,并不是真有其人,天上也不是真有神仙,但是我还是为七夕节的浪漫色彩而着迷。众所周知,“七夕节”光从诸如“乞巧节”、“女儿节”等那么多美丽的名字,就很了迷人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重要和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各地的活动风富多彩,多与“巧”字有关。如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还有的地方少女用来预卜自己的幸福,待嫁闺中的姑娘偷偷躲在瓜棚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据说如能听到,少女日后便能得到百年好合的爱情。许多有趣的活动,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又想起一些与七夕有关的美妙诗句来:汉《古诗十九首》之十这样咏唱:“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知七夕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盛行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七夕的诗词颇多,但我最喜欢的当推宋代秦观的《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的交融,传统文化也受到冲击,在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走进国门,并越演越火的同时,象“七夕节”这样中国传统的节日开始受到冷遇,正处于象本文开始说到的尴尬境地,正所谓“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国传统文化担忧,开始采取一些拯救行动。至于怎样拯救,各说各的理。近年来把“七夕节”当做中国的“情人节”竭力宣传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观点。策划者们看到西方的“情人节”移植中国后,很火,就想把中国的“七夕节”也改成“情人节”,攀龙附凤,以期也跟着火起来。有人考虑避嫌问题,建议不用“情人节”这个词,而用“情侣节”、“爱情节”等一类代之,这样既避免雷同,又不乏“情人节”的冲击力。
可我怎觉得让一个活了近两千年的古典美人穿上“情人节”这样新潮的衣服就有点让慈禧走进酒店当三陪的那个别拗劲儿(尽管“情人节”的由来也很古老了,但传入我国,尚属新鲜的事物,那股火劲,就象新潮的服饰。)况且西方“情人节”有西方“情人节”的特色,中国“七巧节”有中国“七巧节”的内含,为什么硬要把织女改换成与维纳斯一个面孔呢?
我想到到中西方经营理念中的一个差别:在西方,如果一个地点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生意很火,旁边会开起一家宾馆饭店之类,做配套服务的。而在中国,如果一个地点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生意很火,旁边会开起第二家、第三家甚至更多的汽车修理厂。国人的这种理念,我怎么看怎么像什么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式“情人节”赛美之类的翻板。
当然在各条战线高歌与时俱进的今天,节日的礼俗也跟着时代走,这很正常,关键是怎么走,走得不好就走成了中国“情人节”这样被人冷遇的尴尬局面。我总觉得“七巧节”只所以走到现在这样的窘境,于“七巧节”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小农观念分不开,过去的一些节日活动主要围绕一个“巧”字,诸如前面所说的验巧、赛巧、乞巧等。而当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被大工业化经济所取代,时过境迁,那些与农耕有关的巧活儿当然不被人作为审美标准了,这恐怕是“七巧节”失去活力的原因所在吧。但是,“七巧节”还有另一个内含不知有谁注意过,那就是“贞”,对爱情的忠贞,对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把爱情当作新衣服一样换来换去的时代的人们,也许最需要唤醒的,就是一个“贞”字吧。当然我既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我的评头论足也许会贻笑大方,但如果我评的还有点价值的话,即使贻笑大方我也愿了。
不过,虽然“七巧节”遭遇不少尴尬,但好消息也是有的,比如前阵子欣闻今年发布的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巧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入选其中,这对热爱和关心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不啻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愿古老的七巧节在经历的沧桑变化之后,重焕光彩照人的新姿。 (2006年8月3日)
[ 本帖最后由 aisheying 于 2008-8-7 17:25 编辑 ] 先顶。
回头再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可见古人对七夕的向往,可是现在我们的80后,对七夕已经淡忘了。 回眸看七夕,没啥子感觉哩 楼主2006年8月3日的贴子还留着,真是一位怀旧的人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