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畅想 发表于 2008-5-20 19:50:21

强烈倡议:记者们,别再揭孩子的伤口了!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城市里,没有颜色,没有喧闹。14点28分,我在家里点了一根蜡烛,闭上眼睛,默默地为地震灾区的孩子许了一个心愿:忘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吧,忘记悲惨和伤痛,只记得爱。
孩子们太小了,他们还没有充分感受世间的美好,灾难便像利刃一般,刻入了他们纯真的童年。因此,这个印记,带着猝不及防的穿透力,扎的很深很深。在灾区的心理专家告诉我,此时有很多幸存的孩子依然在不停的哭泣,有的表情木然,有的双眼空洞,有的极度敏感。他们无法走出那段黑暗的记忆,他们害怕面对已经无力改变的生离死别。从小到大,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儿时的痛苦经历比任何时候都难以忘记!
可是,当我在电波中听到一段记者发自北川的采访,我的心被揪的生疼。尔后,愤怒不已。这是记者和一位北川中学王惜兰同学的对话,我一字一句的记下了他们。

记者:对于5月12号下午悲伤的一幕你一定记得非常清楚,给我们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惜兰:当时我们正在上物理课,突然地震来了,摇晃得很厉害,教室里全乱了,桌椅倒了,书本散了一地,教学楼塌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下跑,等我们冲出教学楼的时候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记者:我听说你的爸爸走了两天两夜的山路到学校找你,你妈妈至今还没有下落。这时候你一定非常牵挂你的妈妈,她现在怎么样你也不知道。说说你爸爸当时来找你的情况?
惜兰:我爸爸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可是他来找我的时候他哭了,他走了两天两夜的路,我看到他的疲惫,可是当他见到我的时候,我也看到他很欣慰高兴。
记者:听说你爸爸隐瞒了有关你妈妈的消息。你说你的感觉一向都挺灵,这个时候你想告诉听众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惜兰:虽然我不知我妈妈现在怎么样,我虽然不能确切的知道,但是只要有希望我就会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记者:对于你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理想?
惜兰:我以前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因为我很喜欢语文,每次写作文都会被老师表扬,那是我自豪的时刻,我喜欢三毛的散文,可是经历了“5·12”大地震我看到我的老师为了学生不顾安危,我受到很大的震动,我现在非常想做一名人民教师,为北川的孩子尽自己的力。
记者:一次灾难改变了一个花季少女对未来的理想,我们会尊重惜兰的选择,我们相信不久以后北川的校园里一定会出现惜兰的倩影。

不知道看完这段采访,你的心是否和我一样?在女孩子微弱的声音里,我无法想象,她是怎样面对自己从地震中逃跑的回忆?怎样回答妈妈至今都没有下落的问题?又是怎样在废墟中大人般地说出未来的人生理想?这些恐惧了千百次的恐惧,这些回忆了千百次的回忆,再次被打开,再次说出来!眼见着仍然血迹殷红的伤口,裸露在千万人面前,是不是有些残忍?
我们的记者,是这一次抗震救灾的战士,他们奋不顾身的职业操守和善良坚忍的为人品行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尊重。也许,他们只是希望呈现真实的力量,也许,他们只是为了传递坚强的信号,也许,他们只想把地震灾难中所有的记录都帮我们完好的保存。但是,他们也许忽略了,站到孩子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记者,更是一个懂得他们体谅他们疼爱他们的亲人。我们不想看孩子的伤口,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们再看到自己的伤痛!
就在今天下午,正在绵阳进行儿童心理干预的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方新,哭着在电话里对我说,当她在校园里抱着两个痛哭不止的小女孩进行心理安慰的时候,竟然有记者不顾她的坚决反对,把摄像机伸到她的胳膊里,去拍孩子流泪的脸。她恳求我,通过节目发一封强烈的倡议信给我的同行们。正当我仍在犹豫如何下笔的时候,我听到了上面的那段采访。
善良的记者们,请不要再揭孩子的伤口了!此时我们该做的,只有用我们微薄的呵护去缝合他们完整的心灵!

yy1016 发表于 2008-5-20 20:11:32

就是```唉` ``老提伤口~~

悠悠 发表于 2008-5-21 20:14:30

记者,如果不懂得尊重生命,如果没有人文的关怀和慈爱,永远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

先做人,后做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烈倡议:记者们,别再揭孩子的伤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