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爆病房的关心是灾民的次生灾害
作者:吴杭民 人们关心灾区、关爱灾民的热情,随着灾情的持续而高涨。记者昨天从成都一些收治地震灾民的医院看到,自发赶来探望伤病员的热心人士络绎不绝,有的医院里每天探望的人都达到上百人。然而心理学者呼吁,市民的爱心和热情可以理解,但“过度关心”不仅妨碍医院救治病人,还不利于灾民的心理恢复和重建。(5月20日《羊城晚报》)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温情,让灾后的灾民心理辅导成为大地震后一道温馨的风景,我们看到,在灾区学校复课的课程上,心理健康辅导成为首节课,而被抢救的众多幸存者,也迅速接受着专业的心理治疗。那些满怀爱心的人们,更是真情流露,纷纷来慰问探望伤病员,殊不知,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甚至给灾民带来“次生灾害”。
报道说,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被救住院后常有热心人来热情安慰,半小时内便有不下10个人来看望她,几乎“逼爆病房”。心理学医生说,探望和安慰她的人越多,她心理上的“保护膜”就越来越厚。几天下来,同病房的另外两个未受到“过度关心”的孩子,经过心理辅导和自我调节,他们心灵已经打开了,回复了小孩子顽皮活泼的本性;而那个被逼爆病房的女孩,表情却还是常常显得木然而呆滞……
大灾面前,我们的爱与日俱增,关爱那些幸存者,也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动,我们为此感动、欣慰——这世界,毕竟是充满着爱的源泉和力量!可是,我们的爱应该是一份经久不息、源源不断的大爱,而不能只停留在灾后的瞬间;爱心的热度,也不能是短暂的“高温”。在那些幸存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康复中,应提防我们的热度“灼伤”了那些尚且惊魂不定的人们。
可以理解的是,很多探望者的本意绝对不是再去伤害那些灾民,他们肯定认为,去安慰一下、看望一下,也是一种心理慰籍、心灵疗伤。但在惊心动魄的大灾难之后,一窝蜂的频繁探望,有时候作用往往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首先是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其次,有时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就可能再次揭开伤者初愈的伤疤。同天,有媒体报道说,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赴川心理救助的武汉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有节制,别用频繁采访加重当事人心理负担。
所以,逼爆病房的关心是灾民的“次生灾害”。在希望媒体、相关的医院多提醒、多劝导之外,我们多么希望,好心人对灾民的关爱,应该是经久不息的,今天,他们需要你的爱,半年后,甚至几年后,他们依旧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把我们的爱永恒地延续,那才是一份质朴的人间大爱! ……关爱也要适当有度
有时候,怜悯也是一种伤害。。因为那些悲伤会被刻意得提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