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畅想 发表于 2008-5-22 10:24:20

大灾中是什么让我们拥有力量

  作者:杨耕身
  大地震,大悲恸。截至20日18时,汶川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247645人受伤,累计失踪32361人。震后已进入第十日,血泪的数据仍在攀升。悲痛浸淫着我们,我们同时也在悲痛中寻找致敬的方向。
  我们致敬生命的奇迹。5月20日凌晨1点,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人马元江在被困了179小时后获救。这是大地震发生迄今,被废墟掩埋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他之前,四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安县幸存者彭国华在被埋170小时之后,于19日16时30分成功救出。身处绝境,向死而生。生命可以这样顽强,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致敬人性的高贵。当灾难来袭,地动山摇,一名叫做谭千秋的老师张开双臂,将他的四名学生翼护于身下。学生得救了,谭老师死了。一位母亲,在废墟瓦砾之下,以“弓”形爬在地上,双手双脚支撑在地上,背上顶着一块预制板,停止了呼吸。但她身下两岁的女儿在获救后却安然无恙,只是左手有一点擦伤。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越是在灾难与毁灭中,越能得到保全与彰显,那无疑就是爱与人性。愈大的灾难愈彰显出属于人类特有的爱与人性。这是一种非凡的体验,它让我们在灾难中体味力量。
  致敬救援的努力。面对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学校教学楼,接到下撤命令的战士跪地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位于重灾区北川县的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灾难中痛失15位亲人,依然忍痛救灾,他说,“救灾,让所有活下来的人没有时间伤心。”一位参加救援的女警察,抱着一名小孩走进帐篷,为他拉上被子后并没有离开,而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记者采访时得知,她自己两岁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罹难。大地震发生后,举国同心,军民一力,听从于人道之命令,风雨驰援,慷慨捐赠,真诚关切,虔心祈求,在生死营救中演绎生命至上,于守望相助中表达休戚与共。直到今天,这仍是没有放弃的救援与祝福。
  致敬举国同悲的力量。5月18日,国务院决定为汶川地震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并降半旗志哀,暂停奥运火炬传递与公共娱乐。19日14点28分,天地同悲,山河失色。虽是短短三分钟,却是五千年来第一次,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哀。其所体现的,是对生命、人权、人本的敬畏,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法则与国家的政治伦理。这也正是《洛杉矶时报》评论所指出的,“越来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众提供精神安慰与国家支持。”与此同时,当全国人民,共此国殇,同悲同泣,我们也看到一种同赴国难、意气相通的凝聚之力。
  致敬这个多苦多难的民族,并且致敬苦难本身。多难兴邦。作为人类历史的背书,苦难是书写人类文明的另一个视角。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努力,使得每一次灾难都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与力量,让我们开始致力于危机应对、政府治理、社会动员等等方面的完善与建设,使权力品质、爱与人性、公民道德与性格得以滋长。这也正是温家宝总理在非典过后曾经说过的,“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此时此刻,救援仍在努力,灾后重建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我们不能放弃最后的救援,但是更需要能够面向更长远的未来。我们致敬这样的一种走向,致敬那在拭干泪水、擦净血痕之后,依然前行的勇气与信心。

悠悠 发表于 2008-5-23 10:20:23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经典啊……

现在正是好好的反思的时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灾中是什么让我们拥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