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miere项目设置, c8 }, Y$ T3 [ n
# B( N4 d. d* Z9 T y+ H0 h! E) x一、General Settings(总体设置): # @5 y9 w+ X& @5 t0 S0 u
( U5 R! C9 w9 \1).Editing Mode(编辑模式):选用默认的Video for Windows,这就是我们常用的编辑AVI文件。如果点右边的小三角弹出下拉菜单,会看到很多选项,包括苹果电脑常用的Quick Time,如果你安装了MPG压缩的插件,可以在这里找到它。
% h: w) I- T- c' z3 C3 `( ^* f# O$ f/ i
2).Timebase(时基):改为25。点一下右边的小三角,将默认的29.97改为25,下面的Time Display(时间显示)也改为25。因为Premiere系统默认的是NTSC制式,我国电视制式为PAL,帧频25。
% H5 b/ P% i; _$ i( W' Y+ x8 c2 g# I: I' |
3).Time Display(时间显示):改为25 6 C- \* u& P( ~6 a1 O5 F
2 L- [3 l6 ?- u+ z) [* k* o二、Video Settings(视频设置):
) ?" K7 K7 U; i( W4 O1).Compressor(视频编码器):如果你安装了像PVMJPG这样的软件视频编码器,就选用PICVideoMJPEG Codec。如果没有则可以选Windows自带的Indeo Video 5.10。Windows95可能没有这个编码,那就用Intel Indeo(R) Video R3.2。如果你的电脑安装了视频采集卡则最好用卡自带的硬件视频编码器,如Browdway(百老汇)的Broadway MPEG I-Frame Codec。 + W' I2 r* `9 v7 t4 Y4 Q
8 R! f2 h$ [8 b+ A8 d) |- m不同的视频编码器作出的视频品质有差别,很多朋友没有注意这点,生成时Premiere调用的是Cinepak Codec by Radius(只因为它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在第一位),这个视频编码器编码的速度非常慢,图像也不清晰,一般只使用在电脑多媒体交互式演示文件中。很多朋友遇到的“速度慢”、“不清晰”多半是这里设置不合适造成的。
. i( j$ `, j j- a
5 ?) \/ W- K# g7 i点[Configure]可以对视频编码器进行设置,有些包括品质系数等等。不同的视频编码器有不同的设置界面。 / e: F7 V9 J- h& Q* H3 p! n, ^
& h& f7 z0 q( j* V& V" V+ E7 _
2).Depth(色彩深度):一般选用Millions(Indeo Video5.10的选项是灰色的,固定不可选)。某些视频编码器可以设置多种色彩深度,如256 colors(256种彩色)、Thousands(千种色彩)、Millions(24bit真彩色)、Millions+(32bit真彩色,可以带有Alpha通道)。 " Q: l# n2 n8 I" ~4 Q
$ v$ }' \+ F6 e+ D4 I3).Frame Size(帧尺寸):h(水平)=352,v(垂直)=288,同时去掉“4:3 Aspect(图像比例)”前面的“√”。
- T5 U9 K D& i- l& F D8 ?$ T( @6 l0 z/ k0 S ^3 `8 J
4).Quality(品质):调整到100%。Quality的数值越大,品质越好,但是所占磁盘空间也越大。有些视频编码器的Quality需要到它自己的设置界面中改变(点上面的按钮[Configure]即可打开),如PICVideo MJPEG Codec。
& f$ u ~3 Y) _0 c. j, l9 @( k% e# H/ h( y6 @6 M
5).Frame Rate(帧率):国内用PAL制式,所以选25。 & T! _; B; u, l! Z! S
# m- }- J% H2 i
6).Data Rate(数据速率) - Limit data rate to(限制速率到):主要用在网络或CD-ROM对数据传输数率有限制的场合,一般不需要,不打“√” : F# T. A. Z/ J' u! n
* f1 D" ^+ o7 J( i* p7 P3 g
7).Recompress(重新压缩):不打“√”。假设已经有Indeo Video 5.10格式的AVI文件,编辑并重新生成新的同样格式的AVI文件。如果打“√”,Premiere会把原来的AVI的每一帧都解码后在重新编码压缩为Indeo Video 5.10格式,并存储为新的AVI;如果不打“√”,Premiere会把原来的AVI的Indeo Video 5.10格式帧直接存储为新的AVI,这样会快很多。当然,对于添加字幕、增加滤净效果或者转场效果的片段,Premiere还是会重新编码压缩的。
% I: r; j* w, H: U4 p; E O/ _
$ D; \3 m5 \0 t; u* J三、Audio Settings(声音设置): 7 a$ |5 m g7 U' P+ V
' V2 X, h# A2 x9 x, e( ^- C1).Rate(采样速率): 选44.1kHz。采样速率越高,声音的频率响应越宽。做VCD和SVCD用44.1kHz,DVD用48kHz。
; A% T4 z8 {9 T
( C) ~; S- N$ i' o2).Format(格式): 选16 Bit - Stereo。数值越高,声音越清晰。Stereo(立体声)的效果比Mono(单声道)更好。
6 O7 [; O; m7 a Y, {0 U6 P" d# |0 o# p, _
3).Type(类型): 选Uncompressed。类型也有很多选项,有各种声音编码压缩类型。多数采集卡采集的视频AVI的声音部分是Uncompressed(不压缩)的。一些压缩类型还可以通过点右边的[Advanced Settings]进一步设置。 ! X$ B' e4 y6 [0 a6 T- q
- ]) W$ M# ^9 J* Q% @& F! \+ N
4).Interleave(交叉存储):选用系统默认的1秒。大家知道视频处理的信息量很大,播放视频需要较多的CPU和其他系统的运算和处理时间,通常视频的内容是实时载入的,也就是一帧一帧地从硬盘上读取的,而音频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即每隔一定时间比如是1秒钟读取一次若音频信息存在内存中,这样CPU可以腾出时间集中尽力处理视频,避免频繁交叉调用音频和视频而导致声音的断续的后果。但是高的interleave值需要较多的内存。 " P, X! R5 V# P9 [2 c1 O' H* t
& a0 m3 K! s) }" ~
5).Enhanced Rate Conversion(增强的速率转换):选用“Best”。当在Timeline中播放声音时,为了将Timeline中的片断的采样速率(比如用了22kHz的音频文件),转换到设置值(即上面的设定的采样速率-Rate:44.1kHz),而指定一定的品质水平。这个选项同样对增加取样率(upsampling)和降低取样率(down-sampling) 。
) L, \1 U& O! D
3 e j5 V N7 i v0 fOff:重新取样的速度快,但品质稍差;$ {: U. ]) ?/ {+ l8 z. X3 n! q& K
Better:在品质和处理时间之间权衡;
, q- ^% a+ W N4 N5 WBest:用于尽可能地提高品质,但需要较多处理时间。 5 ]9 x1 g$ g: b
( E! J3 O: f( m6).Logarithmic Audio Fades(指数音量衰减):一般不打“√”。声音增益的增减控制方式,如果选择打“√”,采用指数方式控制声音的增益,比较符合人耳的生理听觉,声音变化比较自然,但是会增加电脑的处理时间,也许超级发烧友才会体会到。5 J3 t; ]) R* F) l9 }* t
( ] e p- `! e. O& G: _: v4 ], c
四、Keyframe and Rendering Options(关键帧和渲染选项): 7 t" M( L; g4 \" Y7 S
Rendering Options(渲染生成选项):
0 ^) d9 q) `$ ?! C# Y
6 S8 e% K# {6 R. ~- s( V* V1).Ignore audio filters(忽略音频过滤器):音频过滤器即滤镜,不打“√”。Premiere5.1中,可以用Reverb(混响)、Echo(回响)、Equalize(频率均衡器)、Bass & Treble(高低音)等等21种音频过滤器对声音特效处理。如果打“√”,就不对声音进行处理。. z, P( W1 b0 Z
- l( Z& ?7 q4 ]! g2).Ignore video filters(忽略视频过滤器):不打“√”。同上,Premiere5.1中有很多对图像进行处理的过滤器,通常称之为滤镜,如Gaussian Blur(高斯模糊)、Color Balance(色彩平衡)等等很多种。
) V) y9 }) I% Y ^) d" p1 q
: `, t( O( Y' T0 d0 _- x. Y3).Ignore audio rubber bands(忽略音频“橡皮筋”):不打“√”。常常需要对音乐的音量进行控制,如图,声音波形中的红色线条(调节起来象橡皮筋)的起伏代表音量大小,如果打“√”,成品的声音就不受“橡皮筋”的控制,也就是没有声音起伏的效果。 " j# _- n! |8 z) N' R' f
$ a4 Q' T( C/ T7 m4 J& d# L9 l4).Optimize stills(优化静止图像):一般可以打“√”。如果项目中有连续的静止图像,例如用照片做VCD,用这个选项可以节约生成时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生成的AVI其实是有丢帧的,某些软件处理丢帧的AVI会出问题或者干脆罢工(如Cinema Craft Encoder2.5)。 + m9 p1 ^, N7 i3 ~: W- X
0 y: U& W. z1 N! J6 C; X: P( ~( i9 J
5).Field settings(场序设置):做VCD设置为“No Fields”。如果编辑720x576或者704x576这样的分辨率,如果场序错误,则在电视上看,画面颤动不堪,不流畅。不同的视频采集卡捕获的AVI场序不尽相同,如DC30卡采用Upper Field First,而用1394卡采集的DV则是Lower Field First。而做VCD则一定要用“No Fields”。常常有人说“有锯齿”就是这里设置的问题。有关场序设置容易让人困扰,以后将作专题介绍。
7 E; K* c- O' R8 P# ]% N- a# e" D0 X: Z# P. G
6).Preview to Ram(在内存中生成预览):这个选项意义不大。可以不打“√”。- }3 [4 t. o$ G0 s" Q
如果编辑过程中,临时要看一下某一局部片断的实际效果,一般不生成全部影片,用Preview渲染生成局部的效果,用这个选项将局部片断合成到内存中,内存大的话才有用。否则,是生成临时文件到硬盘中。7 U$ J | ~. k# z; q0 x- j9 d4 u* k
Keyframe Options(关键帧选项):这个选项一般不用理会,用默认的即不打“√”就行了。 . j$ ?/ K6 f9 s8 f6 I$ F* s
& T2 Q7 _" i# N+ c3 H4 w: D
7).Keyframe Every _ Frames(每若干个帧设置一个关键帧):不打“√”。当输出视频文件时,由视频编码器在其视频文件内部设置关键帧。
! [" P* I3 o; l4 F. G3 ?" R; U6 P" g* ]( N
8).Frames Only at Markers(仅是做了记号的帧):如果选择它时,只播放时间线上做了记号(Marker)的帧。这个选项不对输出影片关键帧起作用。 . v* \9 B' q/ x# j5 ~
; j: X4 e4 J y' ]9).Add Keyframes(增加关键帧):选择“At Markers”将把每个做了记号的地方建立关键帧。选择“ At Edits”同样在每个片断(Clip)之间建立关键帧。
" ?; W/ r9 K- t8 S4 Y# s, b+ E1 G; d$ x2 c+ M% w5 X9 a" n
五、Capture Settings(视频采集设置):
* l+ I; {+ U$ s* C: o这部分的内容取决于你的视频采集卡,如果没有安装,这个界面是空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