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影像创作者所必修的编辑技巧
# \7 X: r$ }* ^! ~+ { }2 R, X: l
) g; R# S# C2 N% d* s% |$ k" m* }) W7 ^0 m7 {" N* y \6 k. C& Y
" O' U! m @- Z, a- i! f" H+ P% r# ]! |
镜头画面怎么接,时间长度怎么定,影片怎么组织构成…下面就来谈谈业余影像创作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编辑技巧。 + { V z8 N4 i7 V
编辑技术就是构成的技术" j3 O; P6 m* m, E$ }! z& g. _
) r) s4 G" z9 l% A) C5 X3 [
影像编辑并不是单纯的把不用的部份剪去,把要用的部份连接起来的单纯作业。编辑的目的是透过构成的技术,使影像的表现凸显新的意义。因此编辑是充满挑战而有趣的工作,也是一个很知性的谜题。同样的素材交由不同的人编辑,就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构成的表现正是作者能力的表现。编辑是”感性的技术”,而非”感性的魔术”。”感性的判断并非编辑的全部,它必须具备编辑的技术。! m% y# i; c. S% i. q0 o; |0 Z) y
2 P# V/ ~" x. J0 Z- F
理想的编辑是使人感觉不到编辑的存在
f0 x& |! G) ^6 x( U3 W) {
" b4 @) Y* I0 V. _5 h9 \% u 好比我们观看一部影片,你觉得过程很顺畅,就像看一处连贯的风景般。这样的编辑就是理想的编辑。剪去不要的部份以后会产生不连贯的画面,如何把这些不相干画面巧妙平顺的衔接起来,这就是编辑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用感性的眼光剪接影片,却无法编辑出顺畅的影片。
3 y# T% V3 }1 O% Z/ a% h
# v/ F: R+ P @' \& n5 G2 F 编辑有它的基本原则,并非凭我们的直觉随性的剪接就能完成。剪接点cuting point会产生对立与融合的不同状况,也就是两个画面相接合时会有顺畅(融合)和异样感(对立)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造成异样感的原因又是什么?0 T5 [* @% Z4 V1 w; s
e5 z& T) W* d" H跳接! h- l! W) U- U f- k$ e1 B4 p5 ?
0 X0 g4 t& T i6 _& x" b. s 我们用一个人5秒钟步行的画面来想象,如果我们剪掉第2秒的30格,影像会如何变化?步行的人在第二秒时会突然向前跳,此时观赏影像的人就会有"异样感"。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剪去衔接部份,产生跳动现象,这种剪接叫“跳接”(Jumping cut)。譬如,有一个人正把各种物品放入行李箱,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如果使用跳接将会比不经修剪的原始**,不但节奏变快,而且会频频跳动。上面所举的例子,实际上已令人产生了异样感、当然无法流利自然的连接。所以如非为了持殊的目的和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 S9 f+ T2 F5 m8 I- R' I! O
/ o0 e1 t$ D* X2 g% L" D" ?
编辑的基本NO.1
$ |( Q& @: n1 @ c& G; m9 [
- e7 |, \! j& m4 R" s4 O- V) g# e 为了使影像的流动避免产生不协调的异样感觉,编辑的基本首要原则是:不要用大小和位置不变的同一被摄体以卡接(cut in、cut out) 的方式来衔接。同一大小和位置不变的被摄体卡接,视觉上会产生连续性中断(不连续)的”跳接”现象。
; o3 e- y2 G* b+ q' \; j- _, L" Q/ K. X2 c) N; N- _! N% ~; l0 k
进一步的说,除非为了强调连续镜头之间关连性的强度,和表现某些特殊的意义。要使影像自然顺畅的流动,最好避免使用这一种剪接法。拍摄人走路的的镜头,我们通常不会采用抽格。但我们会不经意的以相似的的镜头衔接,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跳接的错误。6 N* {( T& d1 D+ h+ V8 ? R
9 H& V! W% U8 V: E
譬如我们拍摄八挂山大佛,摄影者拍摄了许多佛像的镜头,可是在剪辑时只选择了大小、位置类似的镜头相衔接,产生了不连续的感觉,影像呈微妙的连续跳动。# F, o- _0 N7 s8 k
- f. @* x' F. C( l" r) i. D
解决跳接的对策- g) I7 C% Q4 W' G1 r
( K8 _0 s8 A9 H# _% i, [
最单纯的对策是,首先把前镜头和后续镜头影像的大小差异加大。也就是近镜后接中景,中景后接长镜,长镜后接特写。不要使相同大小的影像连接在一起。这种大小不同的连续镜头,可以使“不连续感”和“不愉快的异样感”得以一举解除。% Q5 G, z+ }3 R- F) a0 t
3 _" c2 o1 \1 s, a
用最大的差异,明快的处理连续的镜头,使观赏者在许多镜头中感受到其中的连续性和顺畅感。人对“含糊的差异”有不愉快的感觉,对“明确的差异”较能接受。后者对编辑的节奏感和顺畅感具有很大的功用。
& c: F6 q, F8 R1 S5 W$ \- s) j& O# x& G: ^ ?( U
如果因事实的需要,必须连续使用同一大小的影像时,前镜头和后续镜头之间可以加入“桥接镜头”(bridge cut)。也就是在两个相似的镜头中插入一个迥异于前后两个镜头的画面。正如字面上的含意,桥接镜头是要制造前后有关连的两个镜头的差异性。就像文章的句点一样,把两个相似的镜头分开。以八挂山大佛为例,前镜头是中景的大佛正面像,后续镜头是中景的45度像,这两个相似的镜头的连接产生了不自然的跳动。如果在两镜之间插入一个信徒拜拜的镜头,影片将变得较顺畅而富变化。
! ^( @5 k, R; n+ ~. i- d$ q2 e1 z& x
在编辑的工作上有许多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从人类视觉特征的基本判断。如果能够具备充份的编辑知识,对摄影时镜头的运用和选择也有莫大的帮助。有了编辑的经验,在拍摄过程中对重要的被摄体选择不同的大小和位置来取镜。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编辑工作就额外的轻松顺手。编辑可以影响摄影,摄影也可影响编辑。1 Q4 i+ V& Y7 a! J
+ E: {/ j( Y8 G5 E' t' W信息量和画面长度的关系* E1 D) u/ P0 E: P$ {
% ^/ h' W! e: X( J" \6 u/ S 画面的时间长度和流畅性是具关连性的。如果每一个镜头的时间都一样长,节奏感完全一致,很多时会使观赏者感觉单调乏味。如果把连续画面的长度巧妙大胆的加以变化,就有较强的节奏感,使观赏者容易感受到。并非所有的画面都以机械式来制定长度。从来画面长度就有“适当最好”的说法。但到底多长才算适当呢?
1 `8 I _: t: H- U9 d/ J
+ x: H x( C0 v4 E( V 以前,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影像编辑者,他们通常给你的回答是,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就是“适当时间”。譬如我们拍摄从黄昏到夜晚的片断,此时必须有满月的画面。到底这个满月的画面要多长?或许是2秒,或3秒。如果没有特别要强调,通常都不会超过5秒吧。这个满月的画面是在表示夜晚的到来,对于传达此项讯息所需要的信息量的长度如果只需2秒或3秒就足够,那么这一段时间就是所谓的”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0 ^# H9 ~5 ~) l! f* A
& ^' O- d- c% d
还有,在一般情况下,以固定画面影像的大小为例,近镜所需时间较短,长镜(广角)较长。这是以不同画面所提供的数据的数量的观点来说明的。近镜时数据数量少而明确,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接受信息的内容。长镜时数据数量多而复杂,观众要了解数据的内容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例如以近镜拍摄一个人家的姓名牌(日本人大多会在住家门前张挂“00家”的姓名牌)。这姓名牌只能告诉你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名,或是从姓名牌的状况判断房屋的新旧程度。& l/ q5 C5 e6 B$ h7 M6 i5 c
) _6 c8 ?1 Q) G
如果以广角镜拍摄,它所包括的数据量会增加,包括这个房屋的方位、面宽、结构、形式、邻家的状况等等都会传达给观众。当然,只拍摄姓名牌也许只要2秒,拍摄房屋全景则要3秒到5秒,如果把两者的时间对调,这个编辑的结果就会变得很奇怪。简单的说就是近镜时间短,长镜时间长。编辑的目的是要准确的传达信息,因此必须配合合理的“适当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