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没有文化,从小做童工,没有进过学堂。
母亲是个军嫂,是50年代的军嫂,一个没有文化的军嫂。
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养育了她的几个儿女,个个都有文化,而今母亲老了,依然没有文化。
父母的结合是建立在五十年代阶级感情的基础上的,那时,父亲是一个刚刚从炮火中走出的新中国的海军,母亲是三代贫苦出身的纺织工人,母亲不识字,至今所认识的字都是当年在扫盲班学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对母亲学习文化的积极性至今难忘,她经常是早班下班后和上夜班之前,都会去夜校学习识字的,母亲的这种顽强的学习毅力也影响着她的儿女们,在各自求学的路上拼搏努力。
一次家庭聚会,父亲谈起了母亲学文化的事,并拿出了一份父亲一直珍藏的书信之一给我们看。那是当年为了与在异地高等军事院校学习的父亲交流,母亲努力的参加识字班学字,给父亲的书信,那些带着圈圈点点符号标记的家书,记录着父母的爱情,这些文字中的符号,父亲会读懂,每次回信,父亲都用同样的符号在旁边把汉字一笔一划的写上并注上汉语拼音。。。
每次母亲谈起与父亲书信来往,对想说的话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时候,都仍然会眼中含泪,她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读书”。
还记得那首《懂你》歌中所唱:
。。。。。。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从母亲嫁给父亲算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亲已是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她已经把她对文化的渴望全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实现,受母亲的影响,他们都在演义着母亲的文化梦。她的几个儿女都生于文革之前,长于动乱时代,没有读大学的机会,但是却在国家重新恢复高考之后各自在文化的海洋里畅游。大女儿在她43岁的时候读完了研究生课程,小女儿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毕业学历,仅初中文化的儿子,用顽强的精神,学完了法律专业拿到了律师证书。
而母亲,欣慰之余,依然还在追寻着她的文化梦。
母亲参加了老年大学国画班,就象是奇迹,母亲不懂什么是宣纸,管宣纸叫棉花纸;不懂什么是书法,管书法叫是墨字。。。之后,母亲都知道了。
母亲说,班上都是离退休干部,也有教师,全都是有文化功底的老人,他们做画的时候,用眼睛目测位置很准确,可母亲不行,母亲凭着对画的悟性以及勤奋的程度,每天作画写字。母亲的学习精神,感动着学员,感动着老师,老师对母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点辅导。
母亲的花鸟画被老师选为参加市老年书画展,她老人家高兴的喜极而泣,她重复的告诉着每个子女,我们不厌其烦的听着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叙说,为母亲的高兴而高兴,儿女们同样的欣赏着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母亲,也需要鼓励,赏识性教育同样的适合老年人。
在母亲读老年大学的过程中,父亲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他总是鼓励和表扬没有文化基础的母亲所写的每一个字,总是欣赏母亲的每一副画,看着那些越来越象的梅花、菊花、松竹、花鸟。。。当我们有一天回家的时候,母亲告诉我们,她在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加学楷书了... ... 母亲的持之以恒是儿女们共认的,因此,相信她老人家会在自己的文化海洋里遨游和坚持。
虽然母亲没有文化,但她有信仰,除了对共产党坚定的信念,还有的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自信,一种朴素而善良的意识,这种美德是无法用文化的高低来解说的,母亲的一言一行都给了我们一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境遇多么困苦,就算生活是一声叹息,对着她的孩子们,母亲也要把这声叹息化为芬芳,也要让她的孩子们自信。
有一种爱,她可以允许我们源源不断地索取与享用,这就是母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