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所谓的“自动抠图”软件实际上只是把“抠图”的操作步骤按顺序连起来,每张照片都按照这个固定的步骤进行,凡是需要根据变化选择的“值”(如色彩值),一般都只能简单地取两个固定级别的“值”(30%、60%),分别用深、浅表示,如“深蓝”“浅蓝”或“深绿”“浅绿”或“深红”“浅红”。即使这样粗略划分,三种色也有了六个级别的“自动抠图”选择(色彩的级别应该是255 X 255 X 255=1658万个级别)。同时,你还得人工判断背景色是红或是蓝,判断什么程度的色是“深”是“浅”,然后才能根据你的判断去选择用哪一种级别的“自动抠图”。这样的“自动抠图”本身就已经大打折扣了,因为关键性的判断还得*人工,判断不准确“抠”不干净,判断准确了也“抠”不干净,例如某张照片你判断可能是70%的深蓝,而“自动抠图”只能对60%左右的“深蓝”效果好,超出这个范围它就“抠”不彻底了,超得越多,效果越差。另外,如果背景图比拍摄的照片大,合成的照片上会有一个淡色方框,这也是背景色没有“抠”干净的缘故。
在“抠图”技术中,还有很多其他需要变化参数的选项,如“色彩覆盖参数值(范围为255 X 255 X 255=1658万个级别)”、“透明度参数值(范围为255个级别)”等等,即使都像色彩“值”那样简单地固定2个级别,“自动抠图”的级别选择数量都要呈几何数增长,完全失去了“自动抠图”的意义。更何况用户不知道它们的含义而无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