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视摄影有着自身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电视摄影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在欣赏电视节目时,却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电视记者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影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本文把电视画面构图和运动摄影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归结为“电视摄影十八忌”,旨在与同行们进行探讨,并求教于诸位同行。6 @6 A# K% i ?7 b
! p0 o$ K2 N$ a# F
一忌 “七扭八歪”
. a, @6 h4 [ d b4 k9 e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度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 n1 b$ L, |- G0 J/ \* ^9 {' L C9 u( A7 G
二忌 “面壁思过”
! d8 N; w8 a0 ~; \. u9 o. X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像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_" \! o7 O: ]
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是,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面,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N7 P5 }" o: {: W
+ A# @) W$ \. }8 j
三忌“横线切脖”7 r0 O6 Y# h7 R
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廓线,往往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 t% q% n6 Z* t. [( S5 |
避免“横线切脖” 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u; J7 r! S1 R4 Z% C& c
4 E7 F1 ^% l1 j1 C( Y四忌“顶天立地”8 T& T1 Z$ Y: o- D c6 r1 C. N
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廓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登登,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8 ?/ y h/ B5 H. Y& t2 z4 y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I; ^6 K. G" w- O# M' W6 G5 {3 W, `
0 Y) f% u% [3 `9 K' `# T* V; I. K
五忌“缺边少沿”
: I# C7 \) @* T4 y“缺边少沿” 是指拍摄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廓线被挤出画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 ^0 z* ~" |5 {" w$ B& E拍摄中的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画面中的外轮廓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2 t( s9 H; }! K4 v- w& f6 {+ `8 k4 s' g) f3 k' w8 b* z' T! ]" Y
六忌“顾此失彼”: _; c/ D! S3 |: o* f7 N4 W
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缘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 G% X7 h) m' S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记者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6 j2 r& @$ N! Z8 Q
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 Q& J0 x u8 }: F; o3 X# a( ]0 }
1 M+ S7 ^" \( |. M, p, C七忌“头重脚轻”# @$ B& {2 }+ n; u& H
有些摄像记者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
! H6 Z8 w) w. @7 h6 f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记者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 O8 W" M3 q. R# n- f8 Y- E
: Y6 i6 a) ]) x八忌“刀光剑影”& z, p; t9 S7 H; e" p
我们有时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画面:人物靠近门窗,由于门窗框产生暗影,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使人物的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这就是拍摄人物应避免的“刀光剑影”。1 ]; ^4 X) @. R9 K$ C
门窗框暗影导致人物脸部的“刀光剑影”,与人物在树荫下散步、劳作时脸上的树影不同,这种树影是无法避开,也无需避开的。
* i# Q5 O: c7 W% K, N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观众当然能够接受,而门窗框产生的“刀光剑影”则是要设法避开的。5 }5 c9 ~5 H7 Q
9 p+ d- B. [! Z' M# ^8 N3 z& g
九忌“杂草丛生”; J4 N' p& M- n( r6 \4 T
当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与背景中的枝干状物体重叠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人物的头顶长出“一棵树”——人物头部恰好与背景中的树干在一条垂直线上;或者人物头上支出一根电线杆——人物头部与背景中电线杆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电视摄影所忌讳的“杂草丛生”。# M+ B& @2 B5 \1 s
我们在安排主体枝干状背景物的位置时,应善于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丛生”。
1 W4 \, I# \/ A- w2 |4 y; F
4 s2 C( \- }0 h1 c7 o- k十忌“哆哆嗦嗦”: l3 M$ R4 t0 m0 U+ O
有的记者不太习惯使用摄像机上的自动变焦开关,而愿意使用手动变焦杆,在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时,由于用力不匀,拍出来的画面“哆哆嗦嗦”——推拉过程不是平稳的“匀速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煞是难看。. N8 A) L) p: u8 E9 F) `! V
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 N/ m0 b+ C0 l+ a( r
8 L/ R; R+ i9 m1 g* |% k十一忌“空洞无物”
$ f' {5 V$ Z# Z% `7 s“空洞无物” 是指记者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7 ^% C8 Z! A5 [9 f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记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相互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移手法连在一起。如果摇、移镜头的中间部分没有实在的内容,这样的摇、移又有何必要?3 @9 h5 X" y5 D9 O; L/ e9 `
- J4 ^( j3 r8 A十二忌“起落不稳”, S) c; @; [& f& }3 ?, ~
有的记者在运用运动摄影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或者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起落不稳”的运动摄影给后期画面剪辑带来很大困难——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辑理论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在实际操作上,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在运动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以起幅、落幅相剪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起落不稳的画面会给剪辑造成很大困难。
! ?! l2 }! g* ~* R5 C
: Y1 ?$ }# e3 u; z0 s1 ^. r, P十三忌“运动随意”/ z" A( m E- b
有的记者在使用运动摄影技巧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面对拍摄对象,采用固定摄影还是运动摄影,要根据主体表达的需要,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摄像机就是推拉摇移,画面没有稳定的时候。特别是电视新闻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P0 l) y' R' i* x
- X! b$ @$ X0 i9 \
十四忌“犹豫不定”1 z1 r: ?0 Y, W+ r
“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影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运动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落幅未到位,就接着再往长运动一点;有的拍摄摇镜头落幅过了头,一发现过了头,就赶紧往回摇一点。这种情形,反映了某些记者在运动摄影寻找落幅位置时,“犹豫不定”的心理状态。
4 c7 N/ _5 r* W' P `- W- F. ~9 V0 _; X. V+ w1 `) h. q" s8 I
十五忌“或快或慢”' K+ \+ z' N( G
有的记者在运动摄影时,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 有的又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7 q/ q$ Y" u; U y6 |% B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影的一条基本原则。) ~, S% H7 p. q' H
/ z/ z l7 K+ V) a& F% U6 e
十六忌“主体游移”
& U& r2 z4 T/ E2 U/ N' s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情况:
; S6 x4 j; J9 t% ~' B1. 对处于运动中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 m/ g s3 P+ n, i+ a. u" G. t5 a
2. 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以外,还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像机运动速度的“提前量”。
3 A1 Z2 [- N* l& }6 p$ @* n5 L+ J- b1 W. {7 H8 v( F7 H
十七忌“长焦摇晃”1 I0 d/ w i4 |( q& F* A2 l
有的记者经常肩扛摄像机,在远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物体,由于长焦镜头容易使画面晃动的自身特点,即使摄像机扛的再稳,也免不了画面摇晃。在没有三角架,用肩扛机方式操作时,除了必须要追求长焦特殊效果的以外,应该优先选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尽量少用长焦镜头,这就要求记者克服懒惰心理,宁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摄像机靠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以避免“长焦摇晃”,获得稳定的图像。
% i% [( i; q7 J* Y# g) r4 ?, ?7 x. N" {9 {; \% m
十八忌“越过轴线”' A5 t+ r- ~* T+ }5 v3 a
轴线规律要求电视记者在拍摄带有明显方向性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物体时,摄像机机位不能越过假象轴线180度范围,否则,就是“越轴”。, G! F* T: d- J$ X% q, Z. D
越轴拍摄再加上越轴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例如,第一个画面是一辆汽车往右开,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就是这辆车又往左开,使观众弄不明白这辆车究竟是在往那边开。这就是由于越轴拍摄和越轴剪辑造成的。
' d/ r0 |) t9 A g5 w( ]! j0 P假设拍摄一辆行进中的汽车,后期剪辑长度要求至少有两个画面,那么,我们只拍摄了两个画面,而且是在汽车行进轴线180度内外分别拍摄,剪辑时就麻烦了——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个画面合理的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况下越轴拍摄,我们可以另外拍摄几个处理越轴的专用镜头,比如,拍摄一个远景或全景反映一辆汽车在变道上转弯后变了行驶方向;拍摄一个汽车正面开来或背面离去的镜头,景别最好是特写,后期剪辑时,把这种专用镜头插在两个越轴的画面中间,从而缓解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主体方向不明的混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