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岸天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论坛,不要冷落了陌生人新人注册后在此报道,奖励20羽毛:)严肃处理违规灌水行为及处罚办法
参与论坛宣传活动,获得积分勋章奖励知羽艺匠及其他模板资源下载珍惜你的ID 珍惜你的名誉
查看: 3692|回复: 25

[分享] DVD入门到精通

[复制链接]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8-3-16 20: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视频光盘演绎史  各阶段的技术数据一目了然
首先说明是转载的,实在很佩服作者,也实在想把本文推荐到这里,推荐给所有喜欢DVD的朋友 不看,绝对是一种损失。
  全看,绝对受不了。
  挑你有用的看,不用全看。
  (比如DVD发展史,那是给发烧友看的。比如关于器材,那是给准备买家庭影院的朋友看的。比如各种版本的定义,那是给藏碟的碟
  友看的。)
  目录
  第一章 缘起
      第一节 DVD前传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
      第三节 “意外怀孕”:VCD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第二章 身怀绝技的DVD
      第一节 DVD的光盘结构
      第二节 DVD的种类
      第三节 容量是个啥东东
      第四节 说到最重要的了——DVD VIDEO的内容
      第五节 DVD的目录结构
      第六节 DVD的拿手好戏——数据压缩
      第七节 速度里面有玄机——播放速度
      第八节 声音不是小事情——AC3与DTS
  第三章 为电影而生
      第一节 从电影分级制度说起
      第二节 只有DVD能把家变成电影院
      第三节 麻烦来了——版权成了问题
  第四章 DVD与电影的不了情
      第一节 DVD与电影的画面比例
      第二节 DVD如何兼容电影
      第三节 找到了变通的办法
  第五章 拿什么来看DVD?
      第一节 音响
      第二节 显示设备
      第三节 该说DVD播放机了
  第六章 终于该说DVD光盘了
      第一节 画质的要素
      第二节 画质的评判
      第三节 画质的等级
      第四节 认清DVD盘上的各种标志
  第七章 不可不知:正版与盗版
      第一节 正版DVD的定义
      第二节 DVD的片源
      第三节 片源的数字化
      第四节 你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碟
      第五节 向“D版”致敬
  第八章 DVD是个大玩具
      第一节 多音轨
      第二节 多字幕
      第三节 多角度
      第四节 变形宽银幕
      第五节 随机菜单
      第六节 无缝分支
      第七节 小白兔
      第八节 增强播放方式
      第九节 花絮
      第十节 彩蛋
  第九章 几个基本概念,简单而实用
      第一组概念:按版权划分
      第二组概念:按盗版方式划分
      第三组概念:按片源划分
      第四组概念:按内容划分
      第五组概念:按技术划分
      第六组概念:按营销手段划分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缘起
  
  那片直径120mm的小小的塑料片,闪耀着一种迷幻般的光泽。一束绚丽的激光照射在这小小的塑料圆片上,成千上万比特的数据
流沿着一根细细的光纤从DVD影机输送到AV功率放大器,在那里,经过杜比逻辑解码器无声而神奇的工作,无边无际的光影弥漫开来
,在客厅幽暗的灯光下,我们的灵魂仿佛在片刻间从世俗生活中抽离,进入一个由声画构成的幻想国度……无数个夜晚,我们就在灯
光明灭之间,一次次地穿梭于真实与梦幻之间,流泪和欢笑,偷窥和遗忘。
  这就是我们个人意义上的DVD!
  当然,技术意义上的DVD远远没有这么浪漫和简单。尽管对我们这些终端消费者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学会制造一片DVD,但
了解一点关于DVD技术的基本知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购买、收藏和欣赏以DVD为载体的影音文化和艺术。所以,我们从DVD的常识
说起吧!
  
  第一节 DVD前传
  
  20世纪70年代末,磁记录技术(比如录音带,录像带)已经熟透,激光存贮(简称光贮)技术开始被研究,结果这个桃子被荷兰
著名的PHILIPS(飞利浦)公司摘得,他们推出了LD(Laser Disk)激光视盘,当时它仍然是模拟信号的产品,而且体积庞大,外形
笨重,但400线的画质使录像带望尘莫及。从LD那张一尺见方的激光盘到我们今天手中的小小的DVD,当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
,一个可以凭借光贮技术来建立个人电影博物馆的时代,已经由此拉开了帷幕。
  SONY敏感地意识到了PHILIPS在光贮领域的过人之处,于是二者开始密谋合作。1982年,在LD的基础上,SONY不失时机地与
PHILIPS确立了CD唱片的标准,就是现在的CD音乐盘,这个小小的光盘显然比LD要成功得多,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在被广泛使用。
SONY与PHILIPS成为业界的两大巨头,牢牢控制住了消费类电子娱乐市场,世界上每台CD唱机或与之兼容的机器都要给这两大巨头上
供(专利费),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CD机、DVD机、每张正版的CD盘、DVD盘,其价格中
都已包含了几百项专利费,其总额约占您花费的约20%!
  索尼与菲利浦也被称为了索飞联盟,强大得令同行只能望其项背。虽然LD只是昙花一现,但正是它系紧了二者的联盟,也算不辱
使命。继而不久,电脑业使用的CD-ROM标准也被他们括入囊中,从此财源滚滚而来。同样,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
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电脑的光驱、每张正版软件或正版游戏的光盘,其价格中也包含了无数项飞利浦和索尼的专利费!
  商场上有句名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标准制定者。可是先机已失的其
它几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看着CD光盘先机已失,松下、东芝、日立、先锋、NEC等,都暗暗卯足了劲,要与索飞联盟一争长短。
此时,有识之士都已明白,磁贮之争或许走到了尽头,光贮才是未来必争之路。CD这趟车算是赶不上了,于是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
在了下一代产品上,DVD即将横空出世了!
  1994年底,SONY与老伙伴PHILIPS率先推出了大容量的下一代光贮产品MMCD(Multi Media CD),其容量已经达到数G,并与
PHILIPS欲立其为数字影音的新标准。一直以来,技术与材料的科技革新,一直主导着媒体的发展。你可以不会摄影,但如果你发明
了照像机,那么摄影的天下就是你的,你可以不会编新闻,但如果你发明了电视机,那么整个电视网络都是你的。SONY在CD唱盘、
CD-ROM领域让唱片公司与电脑公司的臣服,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一次,两大光贮巨人的联手,依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技术革新
媒体的定律这一次被颠覆。
  这就要从“八大影业”说起了。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
  
  美国的好莱坞,是全球影业的霸主,其中有几家历史悠久而庞大的公司主宰着全世界70%以上的电影市场,俗称它们为八大影业
公司,简称八大影业。八大影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佼佼者,基本代表着当时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优秀作品最多的电影公司。
  老牌的八大影业,前七名是如雷灌耳的:时代华纳(Time warner),米高梅(MGM),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
斯尼(Disney),环球(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派拉蒙(Paramount)。第八位一直有争议,比如曾出品过《公民凯
恩》的RKO,现在已经难见踪影,还有新生代如新线(New Line)、米拉麦克斯(MiraMax),梦工厂(Dream Works)等,可惜它们
都有七大影业的背景,不是它们的子公司便是他们的衍生物,最具实力争夺第八位的是博伟(Buena Vista),也有译成“远景”的
。它的资本运作相当出色,控股很多电影公司,如果你是个电影迷但对博伟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提起试金石(Touch Stone)和米
拉麦克斯(MiraMax)的名号应该有所耳闻,还有一个与好莱坞同名的公司Hollywood,甚至是DISNEY也有大量博伟的股份。当然作为
一个真正的影业霸主,博伟比起前七家来还差些。所以也有人将八大影业称为七大影业。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余下的天
下文人共分之。这第八个名额也可以由其它电影公司共分之,称为八大影业也不为过。
  八大影业到底有多大势力,实在难以估计。不能简单地从AOL当年的1900亿美元并购华纳来估算。我们看这样一个数字,2003年
的统计,好莱坞在当年新产大片的平均制作费用每部是八千万美元。这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一部一两小时的电影足以顶上一个比较
成功的中型以上企业的投资。相比之下,电影之乡欧洲,还有数量之王印度和香港,再加上日韩这些东南亚盛产电影的国家,全世界
电影绑在一起也无法与好莱坞抗衡。电影界有一部权威的列奥纳德·马尔丁(Leonard Maltin)电影指南,收录了20000部电影的简
单目录,其中有18900部是好莱坞的作品,而其版权完全被七大影业瓜分占据。所以日资流进美国时,最大的突破口便在影业上,
SONY与松下都曾斥天文数字的巨资对哥伦比亚和环球下手收购,但是好莱坞水深莫测,两大巨头都先后吃尽了苦头。
  这些影业巨头最可怕的财富,不是片厂等不动产,而是电影版权和拷贝,俗称片库。也许某部电影不是该公司制作的,但他会在
合适的时候购买过来,或者是趁对手不如意时落井下石抵债过来的。每换一次版权,便会在电影的片头打上自己的烙印,就好象我国
古代的字画收藏一样,每换一位藏主都会盖上一方藏印,弄得收藏品跟花瓜似的。在好莱坞的过气电影片头中便会出现有趣的现象,
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版权公司的标志片断和版权声明。
  好莱坞是个玩弄电影工业的地方,一部电影不是只有在档期的票房才体现它的价值,其周边产品还有很多,玩具、形象标志、唱
片、电子游戏,2003年的统计,票房收入只占成功电影的14%。在这其中,有一项非常诱人的收入使八大影业流连往返,那便是每一
项新的视频技术诞生后,它们便会将许多老电影从片库箱底翻出来,重新用新技术制作翻新,然后卖个好价钱。录像带、LD、VCD时
代皆是如此,有时候他们还会重复翻新老电影,几部弄个合集,甚至加点花絮,美其名曰特别版。这一点是电影无可比拟优势,你不
会去看60年代的电视节目,不会去听40年代的歌曲,但你一定有兴趣看看30年代的电影。从技术厂家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最好永远能
替他们赚钱下去,直到他们认为有必要再开发下一代技术(比如竞争对手的危胁)。但这与八大影业的利益是冲突的,他们会有等不
及的时候,也只有他们会主动对新技术实行催生。
  好了,书归正传。现在,八大影业要用他们在这个地球上对电影工业和娱乐消费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来催生DVD这个数字时代的
新宠儿了。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06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意外怀孕”:VCD
  
  激光存贮技术在音乐市场的成功,使得八大影业希望将其电影数字化保存。他们交给了当时光盘存贮的盟主SONY与PHILIPS一项
任务,要在光盘上存放两小时左右的电影节目,以供家庭电视播放。这当然需要很好的压缩算法,于是两大厂商将目光锁定在动态影
像压缩算法标准组织MPEG身上。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缩写,意为动态图像输出组织。MPEG当时制定了两套标准,MPEG1和MPEG2。MPEG1的解析
度是320×240(N制),是标准的4:3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可以压缩到600M左右;MPEG2的解析度是720×480(N制),支持16:9
的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需要占用3000M以上的容量。当时的民用光盘容量只有600M左右,索尼摸了摸口袋,只翻出这一枚硬币,
受技术所限,只得选择了MPEG1作为压缩标准,这就是VCD(Video CD)的诞生。很显然,MPEG2对于MPEG1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们是
几乎同时制定的。虽然MPEG2在参数上出色的不是一个量级,但用户不可能接受一部电影占用七张光盘的体积,使用MPEG1的VCD便成
为了折衷方案。
  VCD采用了双张普通CD盘来制作,这样可以存放两小时以内的电影,这一思路是延续了PHILIPS在推行LD时的做法,DiskA &
DiskB。SONY拉拢了包括先锋在内的几家大厂商一起来组建VCD联盟以推广VCD。因为它的解析度太低,只有电视扫描线的一半,比最
传统的VHS录像带还略有不及,八大影业对这份答卷显得有些失望,反应冷淡。VCD联盟只得以日本为中心在亚洲推行这项技术,没想
到竟然获得了成功。于是形成了亚洲国家VCD风行,而在消费者十分幼稚的中国,VCD取得了全世界音像界不可理喻的成功——它取代
了录像带!而对影音标准要求更高的欧美消费者却依然固我,以消费录像带为主。
  八大影业对VCD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VCD标准在防盗版技术上几乎无任何障碍可言,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
复制。这一点是令八大影业最不满意的地方,VCD片源便得不到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只拿一些老旧影片出来充数。于是大量的从录像
带上翻制的和从电影院中偷拍的盗版VCD面市,市场一片混乱。索飞联盟只得将VCD技术暂时用于电脑上解压观看,没想到被中国人搅
了局。中国安徽的万燕推出了用于电视上直接观看的VCD机,类似于录像单放机。这一举动引发了VCD机的大战,中国各个厂家纷纷仿
效。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的提倡者SONY与内容的创造者八大影业,都没有在VCD一战中受益。而VCD机生产商与碟片盗版商竟然成了受
益者。当然还有两位隐藏更深的受益者,一个是电视业,一个是PHILIPS。VCD本是为电影业发布的标准,为摆脱电视业赖以生存的录
像带而进行数字化革新,结果竟然最终被电视业所采纳。拿我国来说,大量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在以VCD形式被二次发行。而所有
的VCD机中,几乎都要用到PHILIPS的解码芯片。这样的输赢局面,实在令人意外。好在DVD后来如日中天,VCD作为市场过渡产品不再
被苛刻地对待,反而得到了与DVD同步发行的优待,可惜此时的VCD已气息奄奄,为时晚矣,这是后话。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当时不但八大影业打算放弃VCD,连索飞联盟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发下一代的光贮产品。VCD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产物,
在我国曾如此兴盛过一阵,以至于VCD机生产商居然成了央视广告的标王,真是出乎意料。在VCD时代收藏了N多录像带版或者枪版级
电影的爱好者,算是技术时差的牺牲品。白衣收藏过2000多部VCD,每部一般是两张盘,平均每部约13元,投资也相当大了。到了DVD
时代,白衣真是欲哭无泪!!!只留了几张心爱的盘,其余的全部送人和丢弃!!!
  在过去,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后,至少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去更新和淘汰它,因为商家还没有赚取足够的钱。前文提到,碍于当时
的技术,MPEG1是无奈的选择。但这一次索飞联盟与八大影业的不欢而散,为下一代产品的降生加快了速度。VCD上市不到一年,DVD
就已在欧洲露面。因为VCD兼容旧式光盘系统,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仍然存活了几年。如今几乎完全退缩在电视领域了,谁还在拿VCD
看电影的话,白衣也只能对他深表同情了。
  1994年底SONY发布了MMCD后,东芝在1995年初发布了SD,这都是下一代的光贮产品,MMCD的容量可以到3.7G,而SD达到了5G。对
这一技术感兴趣的,除了八大影业外还有计算机业的巨头,比如IBM,Microsoft等。对这两种标准,他们只想支持一种。SONY更倾向
于计算机业,因为他们在CD-ROM的合作中非常成功,于是SONY承诺MMCD肯定会用来支持大容量数据写入与刻录,而这正是八大影业头
疼的问题,这便使得东芝看到了希望。想要游说八大影业支持自己,比起索飞联盟来东芝自认份量不够,于是他找到了消费电子的另
一巨头松下。最终,东芝说服了松下在光贮产品上与之联合。其实松下也早已不满在CD时代SONY的耀武扬威了,于是新的东松联盟成
立,这样说服八大影业就容易得多了,更何况东松联盟开出了一个让好 莱坞无法拒绝的条件,承诺它的技术只用作电影内容的播放
,不向用户提供可以写入与刻录的设备。这个条件简直是一针兴奋剂,于是以华纳为首的影业公司,开始网罗各大娱乐公司加盟到这
个新的视频阵线中,其中包括米高梅(MGM)和百代唱片(EMI)等,而以东芝为首的技术厂家,其阵营也不断扩大,先锋等大厂家都
相继加盟。最终,八大影业同意了东芝与华纳推行的新一代光贮计划,取名为Digital Video Disk——DVD瓜熟蒂落了。
  对于索飞联盟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计算机业发展还不够快,民用电脑硬盘也只有几个G的容量,软件业没有体积太可怕的
东西需要DVD如此大容量的光盘系统,除了用来备份数据不知道要做什么用,所以他们依然青睐着CD-ROM。看到大势已去,SONY痛定
思痛,于是收起架式,假意奉迎,与东芝和解认怂。最终DVD被统一成为4.7G的标准容量。大部分标准还是采用了东芝的技术,只在
一些边角技术上象征性地安慰了SONY一下。这为后来SONY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鉴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为防各加盟厂商心怀鬼胎,东芝提仪成立了DVD Forum,也就是现在的DVD论坛组织。加盟厂商多达220余
家,唯DVD论坛马首是瞻,东芝自任主席,成立了11个庞大的分支机构,并得到八大影业的支持,使得DVD在国际家用影视领域一统江
湖,东芝终于实现了武林盟主的梦想。SONY向来在尴尬之后,兼容产品做得也很欢。它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生产解码芯片板,为
DVD机提供核心动力。继而中国人也不甘落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VD PLAYER生产国,可惜卖产品的终究拼不过卖标准的,每生产一
台DVD机,厂家需要向DVD论坛支付总计12美元的各种专利费,而DVD机的平均售价还不到100美元,其中核心成本便是SONY的主板。
  自此,以MPEG2为压缩标准的DVD诞生了。它是为电影而诞生的,也是电影爱好者的福音。这个原本单纯的目的,到后来产品多元
化后,又上演了一些恩恩怨怨。我们现在先关心眼前的现实,这个被八大影业力捧,被DVD论坛的认可的统一DVD-Video标志铺天盖地
而来,真正的家庭影院时代开始了。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07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身怀绝技的DVD
  
  DVD从诞生开始,就是为娱乐业服务的,八大影业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影业公司外,EMI等唱片公司也难耐寂寞,
要求DVD支持他们的节目,所以就出现了DVD-AUDIO光盘,它与DVD-VIDEO是DVD的两个主要用途,所以DVD也被称为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多用途光盘。虽然DVD有两个名字,而且以第二个名字传播最为广泛,但千万不要忘记DVD的诞生初衷:
Digital Video Disk。
  以东芝为首的厂家联盟――DVD论坛,自然屈就于八大影业,与他们合伙制定了与广大消费者为敌的各种防盗技术标准,从DVD介
质、内容以及播放器上都做了手脚。为了能继续下去我们的话题,先介绍点围绕DVD光盘介质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DVD的光盘结构
  
  光存贮的原理就是用激光在介质上烧出有规律的小坑,形成光盘轨道,类似“蚊香圈”结构。如果将光盘比作农田的话,阡陌交
错,行列纵横,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代表1,在同一列中,萝卜与萝卜之间的地方代表0,一列萝卜叫沟(Groove),列与列之
间的田埂叫岸(Land)。DVD所使用的激光波长比CD要短,前者是635/650nm,后者是780nm。波长缩短,在光盘上形成的光斑也就随
之缩小,密度增加,每张DVD的容量从CD盘的680M提高到了4.7G。
  DVD成品光盘的外型与CD一样,直径都是12cm(5.25英寸),厚度都是1.2mm,这是为了使人们更习惯于它的大小,并使得模具生
产厂家不至于更换全部的生产线,当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DVD机同时能兼容原来的CD盘片。而实际上,DVD的工艺已经比CD要精细很多
了,每片DVD的数据盘只有0.6mm的厚度。为了达到标准的1.2mm厚度,DVD盘都是“两片东西粘在一起”形成的。如果你细心地看一看
DVD的侧面,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再拿张CD来对比,就明白了它们的不同。廉价厂家的DVD盘,在侧面还会看到有胶痕。
  
  第二节 DVD的种类
  
  顺着上面的话题,很容易就聊到那个常被新手问到的问题,什么是DVD5和DVD9?它们有什么区别?
  前文提到,每片DVD盘基只有0.6mm厚,基本存贮容量为4.7G,通过不同的组合,便产生出了不同的DVD规格。
  DVD5:如果在0.6mm的DVD盘背上再加一层0.6mm的透明保护层,那么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
量4.7G,一般为银白色盘面。D5的盘片容易保存,如果将数据内容层比作躺在床上的人,那么他不但盖着一床“被子”,同时还铺了
一床“褥子”。
  DVD10:如果将两张DVD盘基“背靠背”地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G的两倍,有9.4G之多。但是想用
另外一面,必须退出盘仓来翻面。而且因为两面都有内容,所以无法印刷详细和印美的图案,只能在内圈小缝上写一点小小的字迹。
这些缺陷导致了它无法被广泛应用。虽然“被窝”里出现了两个人,但因为“背靠背”的关系,保存度还算适中。
  DVD9:如果将两张DVD盘基“面靠背”地粘在一起,便形成了单面双层的DVD9,简称D9。第一层很容易读到,资料写在透明的盘
基上,和D5一样,但第二层就需要激光头重新聚焦,透过第一层的片基,利用特殊的反射层,去“看到”下面一层的内容。这样的好
处是读第二层不必翻面,坏处是因为由反射层来间接读取,有些地方只得损失掉,不可能完全读取第二层,所以利用率下降,使得
DVD9的容量无法达到4.7G的两倍9.4G,而最多只能有8.5G。因为需要重新聚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DVD机都能读取D9光盘”,一些
老式机器没有这个功能。其实D9与D5的标准几乎在同时(1996年左右)被制定,但八大影业一直用D5发布电影,直到1999年后才开始
广泛采用D9。因为它的特殊反射层结构,所以大部分工艺做出的的D9光盘,盘面看上去泛出金黄色。要注意,D9的“被窝”中,最下
面的那位直接背对着“床板”而没有铺“褥子”,所以需要像保护正面一样,细心保护背面(即印有图案的那面)。
  DVD18:这是一个奇怪的标准,虽然被称为双面双层,而且容量恰好是DVD9的两倍即17G,需要翻面,似乎它与D9的关系就好象
D10与D5一样,是两张D9背靠背粘贴而成。白衣猜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否则D18的厚度应该有2.4mm了。D18应该只是利用了D9的原
理,但两片粘贴的盘绝不是简单的D9,它由特殊的工艺制成,可以说是只有0.6mm的超薄D9。所以许多DVD加工厂商声称能能做D5、
D10、D9、但鲜有提及D18者。而且因为与D10一样的原因,它也没有被八大影业广泛采用为电影载体,只能说是DVD技术的一种延伸。
  小结一下,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三点推论——
  第一点:DVD是由两片东东粘在一起形成的,不同的组合出现不同的标准。D9的容量比D5的两倍要少将近1G,所以理论上来说,
双张D5会比单张D9放更多的东西。但D9的价格比D5高出一倍不止。
  第二点:D9的特殊反射层结构以及激光头重新聚焦的原理,使得它不用翻面就可以读到另一层,为未来大容量光贮产品提供了思
路。D9只有两层,现在实验室技术已经推出了数十层反射,容量上百G的光盘实验品。
  第三点:由于D9的特殊结构,它需要小心的保护,因为它的背面很脆弱。如果有D商给你的D9盘面是银色而不是金黄色的话,你
要小心了,有可能是用D5冒充的。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08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容量是个啥东东
  
  D5盘标称为4.7G,但是电脑界与家电界对1K的定义不同。家电界的1K=1000,电脑界1K=2的10次方=1024,1M=1024K,1G=
1024M,所以DVD在电脑上的标称容量是4.38G。把它还原一下,4.38×1024×1024×1024=4702989189.12,也就是4.7G。
D9的8.5G也是如此,相当于电脑上的7.9G,7.9×1024×1024×1024=8482560409.6,约等于家电界的8.5G。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后面会遇到,就是每秒的数据流量BPS,电脑界数据一般都以bytes(字节)
为单位,1byte=8bits(二进制位),但在说到bps时(bits per second)却用了bits为单位,除以8才是平时说惯的了字节单位。
比如56k的MODEM,是指56kbps,每秒的峰值流量只有56/8=7,也就是说它在下载时最大速度不会超过7kbytes/s。
  
  第四节 说到最重要的了——DVD VIDEO的内容
  
  DVD VIDEO的光盘标准,包含了许多功能,除了版权保护措施外,它支持最多达32个字幕通道(channel),8个声音通道和15个
角度通道。当然这些只是通道而已,并不是说一张DVD就需要有32种字幕,它们就好象高速路的车道,一辆都没有或者只有一辆,甚
或32条车道同时都跑着夏利也是可以的,并不是非要跑上不同的车。所以有些DVD盘,你在切换语言时,会发现它里面有同种语言字
幕,比如两个中文字幕和一个英文字幕,算起来也是三种字幕了,占用了三条车道,但只是两辆夏利和一辆宝马而已。角度画面也是
如此,大部分电影都不提供角度变化,因为不同的角度实际上被看作是不同的视频而已,只是恰巧它们与某组画面内容有关联。声道
大同小异,下面会谈到两种不同的标准AC3和DTS。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是,这么多东西都要放在D5或者D9这样有限的空间当中,如何
放得下?
  是啊,肯定放不下。如果这些花哨的功能太多,必然会使制作者减少真正的画面内容空间。电影画面的空间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看下一节——
  
  第五节 DVD的目录结构
  
  一张DVD VIDEO的光盘包含着Audio_TS和Video_TS两个目录,Audio_TS是留给DVD Audio的,在电影盘上它一般都是空的,不在我
们讨论之列。
  在Vudio_TS目录中,会有一堆文件,它们的扩展名有三种,BUP、IFO和VOB,IFO是一些段落(chapter)标记等,BUP有部分IFO
的备份,它们占用极小空间,可忽略不计,真正的影音内容放在VOB文件中。
  VOB文件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部分:VIDEO_TS.VOB
  第二部分:VTS_01_0.VOB, VTS_01_1.VOB,一直到VTS_01_N.VOB
  第三部分:VTS_02_1.VOB一直到VTS_N_1.VOB
  第一部分一般是版权声明。
  第二部分的第一个以0结束的文件是DVD的菜单片头(menu)动画,从VTS_01_1.VOB这个文件开始才是真正的电影内容,这个文件
被称为文件1。因为技术上的历史原因,DVD制作时的最大文件只支持到1G,所以一部电影内容会被分成若干个0.99G的文件,依次从
文件1开始命名,一直到VTS_01_N.VOB的文件N结束。
  第三部分放的是拍摄花絮或者 special features,有的还会放些电影预告(previews)。这些长度都有限,不会超过1G而需要
用到第二个文件。
  由此可见,第二部分从文件1开始的内容越多,则电影正文相关的内容就越多。受光盘空间的限制,即便任何乱七八糟的东东都
不放,只放电影正片,一张D5最多也只会有五个这样的VOB文件,而D9最多会有八个。在后面介绍DVD盘收藏时还会详细讲解这一部分
,以便深入了解DVD的画质与压缩的关系,以及D5与D9的比较。目前先做些准备工作,了解一下DVD的画面压缩标准MPEG2罢。
  
  第六节 DVD的拿手好戏——数据压缩
  
  DVD Video因为源于八大影业的推动,所以其表现出来的性能都在为电影服务。它采用了MPEG2标准(ISO/IEC13818)来压缩画面
,这个标准有如下两个显著的参数:
  画面分辨率为720×480,码率达到1M至10Mbps。
  MPEG2比VCD的MPEG1的320×240分辨率提高了四倍多,数据量当然也增大了很多,加之音效质量也有所提高,达到了24bit/96kHz
的标准,并支持外挂的字幕和声道,以及多角度欣赏等数码控制功能,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播出的数据流量大增。原来的VCD数据流量
只有150Kbytes/s,大约是1.15Mbps,现在的DVD则最高峰值达到了10Mbps。
  之所以说峰值,并给出1至10mbps的范围,是因为MPEG2是动态压缩的,它可以依据不同的画面变化采用不同的压缩率。它的压缩
总原则是,尽量用小压缩率来保证平稳的或者安静的画面质量,在动态画面或者画面变化剧烈时采用大的压缩率。这样会使运动画面
的质量下降,但在每秒30帧的动态画面下,人眼是有一定的错觉的,顾不及太多的细节损失。
  一部电影下来,画面变化是很频繁的,刚才还花前月下,这会儿可能已拳脚相加,所以压缩率也一直在变化。为了跟踪这种变化
,引入了码率(Bit Rate)的概念(更准确的译法应该叫“码速”,但中国学理工的人一般来说中文都很蠢,现在我们只能叫“码率
”了),即每秒播放出来的二进制数,是以bps(bits per second)为单位的。电影的播放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每秒通过的数据流越
大,也就是这一时间段码率越大,间接说明其对原始影片的压缩率越小,从而达到更接近原始清晰度的效果。
  早期的MPEG曾用过固定码率算法(CBR),后来在MPEG2中采用了动态码率(VBR),所以MPEG2实际压缩率比MPEG1还要高,因为
画面大了数倍所以显得更加清晰些。SONY还曾推出过超大码率(Super Bit),被称为超比特压缩,因介质容量问题,没能广泛采用

  现在在数码影像界流行的M-JPEG,可以看作是将无数的JPEG画面每秒30帧地播放而形成的连贯视频,用这个思路也有助于我们了
解MPEG2的动态压缩过程。
  我们知道JPEG是静态图像压缩标准,如果用PHTOSHOP存贮一张JPEG图片,当压缩率设得很大时,失真率随之增大,画面会模糊不
清,但文件占用空间会很小,选到最小压缩率也就是最好画质时,画面几乎没有失真,但二者存出的文件体积有可能相差10倍以上。
我们可以想象一部90分钟长的电影(每秒30幅图像),是由90×60×30=24300幅图像组成的。如果有剧烈的运动,那么相邻画面便
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较大的压缩率,使这一段视频所占空间变小,对于相对静止些的画面,我们采用最小压缩、最
好画质,这样便成功骗过了我们的眼睛,到静止画面时捕捉到的细节,会告诉大脑画面刚才也是这么清晰。这就是为什么MPEG2的码
率可以从1M到10M之间变化。这实在是一种既不损失播放质量,又能适当减小体积的好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动态画面。如果静态画面
的码率不够大,失真就会严重,因此从侧面了解一部电影的清晰度,平均码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除了动态画面影响压缩率外,画面构图的复杂程度比如色彩数目与物体大小等同样影响压缩结果,蓝天草地的画面会比舞会场面
要节省空间得多,这与JPEG是一致的。如果物体众多,颜色复杂,为了保持效果,MPEG2会自动减小压缩率,所以色彩简单的动画片
的体积一定比普通电影要小,或者说同样在体积不足时动画片会更清楚。因此画面的复杂程度也是一个参考因素,这在后面DVD盘收
藏时我们会详细讨论。
  小结一下,决定一部DVD电影是否清晰的关键,一是被压缩前片源的清晰程度,二是MPEG2在压缩时采用了多大的平均码率,虽然
MPEG2在压缩时都是自动进行,但压缩前可以人为进行一些压缩码率的宏观设定。当然,我们希望最大的码率10Mbps能贯穿始终,那
样画质会是最清晰无比的。一张D5可以放五十分钟左右这样纯净的画面,但它是不包括声音数据的,更不用说片头和花絮了,所以D5
的码率一般在5M左右就算不错了。
  
  第七节 速度里面有玄机——播放速度
  
  因为MPEG2的数据流量大,所以播放速度比MPEG1要求高。因此在制定标准流量速度时,VCD的标准1×(1速)只有150k/s,而DVD
的1×达到了1380 K/s,是VCD的9.2倍。所以,这里顺便就澄清了一个概念,52×的CD-ROM并不比16×的DVD-ROM速度快。16×的DVD
-ROM相当于147.2×的CD-ROM,比52×的CD-ROM要快出1.4倍,但因为DVD-ROM的容量是CD-ROM的近七倍,所以理论上读完一张4.38G的
DVD所需时间只有650M的CD-ROM的2.4倍。但受限于操作系统的时滞等原因,这个数字在读盘时并不准确,真正能体现精确速度的是刻
录光盘。一张700M的CD-ROM刻录时间最高4×约为14分钟,用40×的DVD刻录机只需5分钟。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09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声音不是小事情——AC3与DTS
  
  说起DVD电影的声音标准,一般都会提到这两个名词:AC3和DTS。老式DVD不提供AC3与DTS的解码,这个任务由特殊的功放来完成
,因此老DVD机放现在的片子可能会没有声音。现在电器商店销售的DVD机上,都会写着“双解码”字样,指的就是AC3和DTS两种声音
编码的解码。
  AC3是DOLBY实验室推出的传统音响标准,它是专为电影院而设计的。过去的电影伴音都录在胶片的齿孔之间,AC3也不例外。但
那一点地方实在不够用,所以AC3采取了压缩的算法。后来先锋与DOLBY合作,改进了AC3的标准,使其能支持到5.1声道。AC3的数据
流量(也就是音频码率)标准的是384kbps,它还兼容两声道的立体声和单声道等,AC3两声道码率只有128kbps,这其实就是MP3的声
音数据码率。最高细节的AC3标准,码率在448kbps,因其压缩合理,体积不大,所以被DVD广泛采用作为电影音频的存贮标准。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环球电影公司与DTS公司联合推出的,它巧妙地回避了用胶片存声音的问题,改用CD光盘来
单独存放,在播放电影画面时同步播放声音,也支持5.1声道。当然声音数据也要有一定的压缩,但毕竟慷慨得多,其码率分为全码
率1509kbps 和半码率754kbps两种,就算是754K的半码率,也比AC3的最高标准高出近一倍。这样使得声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
如果是全码率的DTS数据,我们简单算一下,以90分钟标准电影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数据空间,为避免过多占用图像的空
间,所以DTS在D5中采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电影使用。
  人们对声音的敏感度相对图像来说比较差,从医学上来说,听觉系统没有视觉系统那么复杂,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二的功能是用来
识别图像的。如果没有合适的设备和直接的对比,那么制作精良的AC3与DTS听起来差别不大。
  录制在DVD影片中的Dolby Digital音效,存在许多可能。它可以是最简化的单声道,也可以是众所周知的5.1声道,当然也有介
于两者之间的Dolby Digital Stereo、Dolby Digital 4.0、Dolby Digital 5.0……等方式。
  在此必须补充一提的,是DVD中的声音储存方式,除了Dolby Digital外,也可以是DTS数码环绕音效、欧洲的MPEG 2、SONY发展
的SDDS,或以高音质立体声为诉求的PCM数码格式等,但目前DVD主要还是利用Dolby Digital来记录声音,营造丰富的环绕效果。
  下面就是几种可能在DVD上出现的Dolby Digital格式,让我们一一解说:
  一、Dolby Digital Mono
  杜比数码单声道音效。
  只有单声道的效果,并不足以构成立体声,多半出现在较为古老的影片中。在影片制作时,会将单声道的声音储存为AC-3格式,
因此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只有中间声道发声。这样的音质表现,无疑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因为连基本的立体感都十分欠缺
,更遑论环绕效果。
  二、Dolby Digital Stereo
  杜比数码双声道音效。
  将双声道的立体讯号储存为AC-3格式,因此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可以从主声道的左右声道喇叭发声。这其实与我们常
见的两声道系统(一般音响都是如此)有相当程度的趋近,可以建构立体的音场感,只不过Dolby Digital的声音是经过压缩处理的
,多少对音质有些影响,而CD唱片则未经过压缩,拥有高音质的潜力。
  三、Dobly Digital Surround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
  利用矩阵编码的技术,将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方的环绕声道挤压到两个声道中,并以AC-3格式储存。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
放时,可以聆听到完整的五声道,不过环绕声道为单声音效,而非立体声。
  不是只有四个喇叭,怎么会是五个声道发声呢?那是因为一般家庭剧院系统后方的环绕声道都是双声道,这里就是以双声道来呈
现单声到,也就是让两个喇叭发出一模一样的声音。
  四、Dolby Digital 4.0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4.0。
  把独立的四个声道,包括主声道、中央声道与环绕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至DVD影片中,因此透过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
可以听到完整的五声道。此时环绕声道为独立的单声道录音。
  乍看之下,Dolby Digital Surround与Dolby Digital 4.0似乎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严格说来,Dolby Digital Surround是利
用两个声道来储存资料,中间声道与环绕声道都是从这两个声道推演、计算出来的;不过Dolby Digital 4.0却是扎扎实实的使用四
个声道来储存主声道、中央声道与环绕声道,还是有些不同。
  五、Dolby Digital 5.0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5.0。
  把独立的五个声道,包括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到DVD影片中,当透过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可以
还原完整的五声道。此时后方的环绕声道开始走独立双声道路线,提供更精确的定位感与音场包围感。
  六、Dolby Digital 5.1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5.1。
  除了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声道外,另外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然后将这个六个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因此以杜比数码系统
解码播放时,可以聆听到五个声道再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
  由于这个低音声道只涵盖低频范围,并不是完整的频率范围,所以以0.1视之。提醒读者一点,并不是所有的DVD影片都提供低音
声道音效,因此,如果您的主声道喇叭的低频够沈,其实也可以发挥延伸低频的效果,不见得非要加上这个超低音不可。
  虽然Dolby Digital有多种可能性,也包含多寡不同的输出声道,但一般而言,我们都简单的以Dolby Digital来表示Dolby
Digital 5.1,也就是5.1声道的Dolby Digital或AC-3。至于两声道的Dolby Digital 2.0,多半会以2 Channel Dolby Digital来称
呼。
  七、PCM
  高音质数码音效。
  相较于前述几种利用AC-3编码技术来压缩资料量的作法,DVD也可以利用PCM格式储存未经压缩的双声道讯号,由于没有经过任何
压缩损失的处理程序,因此可以获得最佳的音质表现。
  其实这种PCM录音格式跟CD唱片是一样的,但由于DVD具有庞大的空间与速度优势,可以大胆使用更高的取样率与解析度,因此可
以提供远高于传统CD的表现。
  八、DTS
  数码环绕音效。
  同样属于5.1声道的环绕效果,DTS采用与AC-3不同的压缩技术将环绕音效储存至DVD。播放时必须采用具有dts解码能力的系统,
才能将隐藏在DVD中的5.1声道释放出来。
  同样是5.1声道,DTS跟Dolby Digital 5.1有何差异?最大的差别,在于两者使用不同的‘演算法’,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来
压缩5.1个声道的声音。Dolby Digital 5.1可以将相同的资料压得更少,占用最小的空间。反过来讲,由于DTS不刻意追求最强悍的
压缩能力,因此也有机会保存更多的资讯,如果处理得当,确实可以提供很优越的表现。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09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20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1: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23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只有DVD能把家变成电影院
  
  上文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八大影业多年来的是多么渴望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早就期望拥有一套属于自
己的电影公映网络,DVD无疑正是带着这个使命诞生,并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的。所以我在开始一章中就说过,DVD是为电影而生
的,便是此意。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家用视频技术,它是真真正正的家庭影院。
  为了配合这个新的“电影院”网络,八大影业在制作DVD时是相当认真的。他们不但对于片库中的老电影进行数字化的修饰,以
期保留最美完的效果(这在后文DVD的制作时会谈到),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资料,使其更具有收藏意义,比如拍摄花絮、特殊功能
、背景资料、未剪过的片断,甚至一些不许在影院中播放的镜头。因此一些特有的词汇出现在DVD中,比如英文的Unrated,中文的“
一刀未剪”,日语的“未修正”等。有的导演还会为DVD重新剪一个他自己满意的版本,俗称“导演版”。因为没有时间的限制,所
以这些DVD版本一般都比影院版要长一些。更值得一提的是,从DVD诞生以后,也就是1995年后,大部分八大影业的新拍电影,在拍摄
的同时就在考虑影院与DVD两个版本的筹划。像《指环王》的导演彼特·杰克逊,特意为DVD斥资600万美元,单独制作了一些镜头加
入其中,每一集都长出约半小时左右,是在电影院中看不到的。更有甚者,像《星河舰队2》推出后,并没有在影院中放映,而是直
接利用DVD渠道推出家庭影院版。另外,诸如加长版、增强版、特别版、纪念版等,都与影院中所见不尽相同,有的增加画面,有的
修饰声音,有的收集花絮,有的设计小游戏,DVD不再是电影档期过后的补充品,它已经成为特殊公映形式的“另一种影院”,与电
影院并驾齐驱的家庭影院,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电影文化市场,DVD也就成为了电影收藏的最佳选择。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观赏
效果,以及收藏价值,录像带、LD、VCD等都无法与DVD相提并论。如果你是一位电影爱好者,关心电影,是不能不关心DVD的发展的

  
  第三节 麻烦来了——版权成了问题
  
  DVD成了不是电影院的电影院,成了个人的电影院。那么,监督数十亿个家庭电影院的难度显然比监督几千座公共电影院的难度
大多了。这个难度,主要就是版权保护。
  为了维护这个精心培育的新电影市场,八大影业对于防止盗版可是煞费苦心。DVD有两项独具特色的版权保护措施,一项是CSS编
码技术,一项是区码限制。
  在2000年以前,对于D商(盗版商)来说最头疼的是CSS编码。八大影业除了禁止DVD论坛成员向用户提供用于复制或者写入DVD的
设备之外,还在DVD影片制作时进行了特殊的CSS编码,被称为乱码技术,使得用户无法正常复制甚至无法在非指定设备上读取该光盘
。现在的D版DVD可以自由地在DVD-ROM上读取,但在几年前还不行,所以我们到今天还会看到一些“DVD复制”软件,提供将DVD文件
从DVD盘上COPY到硬盘的功能。这一招乱码防拷在那时还是相当有效的,逼得D商们只得拿出录像带时期的老办法,一边用DVD机播放
一边用视频采集卡采入电脑,然后再重新编码制作,这就是所谓的模拟翻录版,其画质损失很明显。并且,八大影业也要求DVD论坛
对翻录的漏洞进行填补,一些厂家在DVD机的的模拟输出口上(Video Out)做手脚,与美国的一些防盗录像机原理类似,当我们试图
采集或者录下这种DVD机的输出时,除了固有的模拟画质损失外,还会额外得到忽明忽暗的效果。
  为不使DVD抢占了自家的电影票房,一般DVD的发行要比电影档期推后三个月到一年。八大影业的电影市场是全球性的,影片在全
世界的档期都不同,比如在美国春季上映的电影,到日本秋季才公映,而此时这部电影的DVD已开始在美国发行,为防止这种DVD提前
流入到不同档期的市场中扰乱放映秩序,DVD设立了区码限制。他们把全世界划分为六个区,每个区销售的DVD机只能观看专为该区制
做的DVD光盘。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份比平时看到的六区内容要详细的划分表,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
  1区 美国、加拿大、东太平洋岛屿
  2区 日本、西欧、北欧、埃及、南非和中东
  3区 东南亚国家(包括香港,韩国,台湾,泰国,新加坡等)
  4区 澳洲、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中美、南美、墨西哥
  5区 俄罗斯、东欧、印度(包括印度半岛)、中亚、北朝鲜、蒙古、北非
  6区 中国大陆
  7区 保留
  8区 特殊地点(如飞机上播放的DVD电影)
  9区 这是一个在区码限制表上不存在的区,却又是全世界DVD资源最丰富、最廉价的地区,是我们中国影迷最热爱的区,任何一
个生活在美丽的中国、并且拥有1000张以上DVD的朋友,其中90%以上的碟片肯定都来自9区。但为了像索南达杰保护可可西里一样保
卫这块美丽的土地,白衣打死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是9区!
  好,白衣继续。
  从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越往后的区越穷。我国经济实力现在还算不错,被单独列在了第六区,看来八大影业对我们美丽的中国很
是头疼!!!为配合区码战略,片商在制作DVD时连字幕种类都会考虑在内,1区的DVD不会有6区的中文字幕,理论上要看中文只能去
找6区的光盘。但是中国大陆的DVD代理商真的让人泄气,这个问题以后再详细讨论。所幸3区的香港、台湾等地也使用中文,我们居
然要跟着同胞去沾同种文字的光,够汗。因此大量繁体字幕的DVD在6区泛滥开来。
  在DVD刚流行的时候,区码限制只针对了DVD机(DVD Player),到后来,在电脑上使用的DVD-ROM也不幸落马。DVD-ROM的限制相
对宽松一些,因为难以控制它的销售流向,所以规定每部DVD-ROM可以有五次更改区码的机会,以防止跨区盗版。如果你是3区的用户
,最好自觉地去看3区的影片。如果第一次你看了一部1区的电影,第二次又看了3区的,这就算更改区码一次,第三次如果又看回1区
或者其它区,则算更改两次,直到最后第五次时,区码被锁死在该区上。传说经销商还会给予五次RESET重置的机会,乘在一起也不
过25次而已,而且到现在我也没见谁去经销商那里重置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各地高手纷纷都在做区码破解工作,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了一起!
  只要将内置的控制软件(Firmware)更换即可,就好象升级电脑主板的BIOS一样。所以一些DVD厂家婉转地打出“智能升级”的
牌子,其唯一的用途便是这样一句潜台词:“我的DVD机可以去掉区码限制”!
  在我国,许多厂商明里暗里都向销售商提供去掉区码限制的方法,或者直接提供无限制的机器,这一点羡煞老外!
  八大影业在排区码的时候,肯定没料到中国会是DVD机出口的第一大国,居然敢把中国大陆单独排在最后,公然与中国人民为敌
,真是找死!!!
  更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好莱坞才出品电影,其它地区如欧洲、香港等电影大户并不遵从八大影业的号令,他们出品
的DVD大多是自由区域码(Free Region Code)或者叫全区的,简单理解为,他们的DVD没有区码限制!
  值得警惕的是,八大影业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居然将黑手伸向了未来的高清电视。目前他们正与高清电视厂商联盟讨论,是否
要将电视中内置加密芯片来防止盗版碟的播放!!!——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的话,DVD将面临从碟片、碟机到电视的海陆空三管齐
下的防盗,D迷们也将受到空前的挑战!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24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47

主题

341

回帖

1117

积分

精灵天使

Truelove99.org

Rank: 6Rank: 6

积分
1117

优秀版主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DVD与电影的不了情
  
  电影一直带动着视频技术的发展,同样也在DVD上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第一节 DVD与电影的画面比例
  
  要深入了解DVD与电影的关系,一些诸如4:3、16:9这样听滥了的名词是需要知道的。
  第一种,4:3
  电影的画面比例根据时代的不同一直在发展变化,最具传统色彩的是4:3(1.33:1)的比例,这在默片时代就已确立了其主流
地位,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个比例太“方”了。人眼是一边一只横着长的,看宽扁的东西会更舒服一些,接受的信息量
也大些。书本早已将竖排改为横排,就是这个道理。电影的比例也该顺应潮流。之所以4:3比例直到现在还红旗不倒,一是因为传统
电视选择并继承了它,二是因为这个比例与传统电影胶片的比例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4:3比例是电影界的黄金比率(Gold
Rate),它被称为经典标准,也叫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电影被如实地记录在1.37:1的胶片上,后来还出现过3:2(1.5
:1)的改良比例,在静态图像如相片摄影中用得比较普遍。
  胶片分为正片、负片、反转片,正片是原色彩片,适用于电影的播放,但感光力差,不适于拍摄;负片感光力好,但不能直接放
映。所以一部电影用负片拍完后,要经过两到三次冲印和转换,变成正片拷贝才能放映。在这些冲印过程中,影像质量会一再受损。
而这样辛苦得来的电影拷贝,在电影档期结束后为防盗版,按照八大影业惯例是要被销毁的,真是可惜。反转片感光极为夸张,色彩
浓艳违反常规,多用于艺术和广告的拍摄。这一段是题外话,为后文D版片源作些铺垫。
  第二种,1.85:1
  20世纪50年代后,宽银幕电影出现了。标准的宽银幕是1.85:1的,被称为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我们过去通常指的宽
银幕电影便是这一类,它也被称为“遮幅宽银幕”,为了配合这个比例,它没有充分利用胶片的高度,在拍摄和放映时胶片上下都会
有遮挡物来屏蔽一部分,使画面形成比较宽扁的一条,放映时调整画面投射大小,便可以呈现宽银幕效果。学院宽银幕很是流行了一
阵,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彩色宽银幕电影”便是延用的这个标准。虽然遮幅宽银幕有许多不同的比例,但总有浪费胶片有效
空间的嫌疑,
  第三种,2.35:1
  20世纪70年代后,超宽的宽银幕电影成为主流,它的比例达到了2.35:1,甚至是2.39:1,有人称这种比例为2.4:1,按照惯例
,我们依然延称它为2.35:1,它还有个学名叫作“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这是最符合人眼观看习惯的,而且能展现
的场景也壮观,毕竟现实中人眼都是扁形横长的,像赵薇那样奇形异状的大眼儿妹妹终是少数。试想,如果《指环王》的千军万马不
用变形宽银幕来展现,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
  虽然是超宽银幕电影,但胶片仍然还是传统的1.37:1。它利用特殊光学镜头将画面摄录成瘦高比例,放映时再利用特殊的装置
还原,就成为宽银幕了,这也是称其为“变形”的原因。它的优点是没有浪费胶片的有效空间,比起遮幅宽银幕来说优势是很明显的
,所以这种技术也运用在1.85:1的电影上。缺点是放映时需要特殊的还原装置,否则就会看到胶片原形的瘦高比例,人一个个跟竹
竿儿似的。早年间我国在放映港台电影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用了人家的宽银幕电影拷贝而没有配套的放映设备所致。
  在后来的电影拍摄中,遮幅与变形技术在两种不同比例中都在使用,还产生了一种二者相结合的办法,这在好莱坞很流行。导演
会将电影拍在4:3的胶片上,然后用2.35:1或者1.85:1比例来裁掉多余的画面,产生宽屏效果。这就需要在4:3的构图时就要考虑
被裁掉的部分以及被裁后画面的信息完整性。这是导演后加的“遮幅”,如果使用不善,会出现画面“穿帮”的现象。比如发行4:3
版本的DVD时,被遮部分被还原结果出现话筒或者片场道具;或者按4:3构图合适,但是一裁剪后信息明显不完整(比如人剩下半个
脑袋)之类。
  总之电影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上,有许多种屏幕比例,比如1.25:1,1.5:1,1.66:1,1.78:1,2.0:1等。其中1.5:1也就是3:2
的画面比例为DVD所采用。
  第四种,16:9
  16:9(1.78:1)是电视业模仿电影宽银幕而采用的一种宽屏比例,16:9的电影没有1.85:1的流行,没想到却在电视业占了一
席之地。人们经常将1.85:1与16:9(1.78:1)混淆,久而久之在DVD领域,16:9居然成了1.85:1的代名词。虽然二者很接近,但
一个是电视比例,一个是电影比例,不宜混为一谈。有些DVD包装背后的“16:9”比例字样是指适合于16:9电视播放,实际上画面
内容是1.85:1的。因此本文仍然坚持用1.85:1这个古怪的字眼,而不用流行的16:9来代称。早先受到CRT电子枪扫描技术的限制以
及习惯的约束,16:9这个比例难以有所突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听说2.35:1的超宽电视也在研发之中,当然显像主体肯定不会是
CRT(阴极射线管),应该是一些不受面积限制的新生代技术,比如等离子或者液晶。
  以上比例虽然很多,但具体到家庭影院中,最常用的电影比例只有三种,4:3,1.85:1和2.35:1,常用的电视比例是4:3和16:9
,而DVD的MPEG2标准要求画面内容为720×480(NTSC制),这是3:2的经典比例。为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成功地在电视上兼容
播放,DVD论坛煞费周张地由DVD盘与DVD机相配合,提供了三种播放技术。
  
  第二节 DVD如何兼容电影
  
  第一种,Pan&scan模式
  这个模式在DVD机中被称为全景模式。我们将上下方向称为纵向,左右方向称为横向。有些发烧友在介绍DVD画面取舍时说得过于
云山雾罩,其实就是以纵向为主还是以横向为主的问题。全景模式是以照顾纵向画面为主的,为了让宽银幕电影在4:3的电视上满屏
显示,会裁掉画面左右一些信息。学院宽银幕1.85:1的比例会被裁掉约28%左右,如果说这个结果还能接受的话,那么变形宽银幕会
有43%的损失,也就是原画面将近一半的横向内容没有被显示出来,这对影迷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我们知道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
表达的一种艺术,导演与摄影在构图时会力求其表意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关系时,如果我们看到一部DVD电影,其人物面
部不全或者对话关系混乱,大部分都是这种裁剪造成的。在录像带时代,这种裁剪是经常看到的,而且还被堂而皇之的显示在屏幕上
,诸如“在制作录像带时会裁剪原画面”云云,在电视中看电影频道等节目时也会出现裁剪现象,那时候基本都以保留影片纵向画面
而牺牲部分横向画面为主。
  第二种,Letter Box模式
  这个模式被称为信箱模式,它以照顾横向画面为主,不管电影是怎样的比例,都是大于等于电视的4:3比例,所以只要照顾横向
画面让它显示完整,那么纵向的也一定是完整的。信箱模式的不足是很明显的,画面在纵向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DVD机会自动用黑
色空扫描线填充。普通宽银幕还可以忍受,上下的黑条并不多,甚至看久了还有些习惯。但是变形宽银幕的比例是2.35:1,在普通4
:3电视上有44%也就是接近一半的纵向画面都是黑色,守着34寸的大电视只能看到不足19寸电视高的一小条画面,实在是一种浪费。
毕竟看得全总比看不全好,所以这种折衷的模式是目前DVD光盘在制作时广为采用的。
  这样我们容易得到两个结论,一个是,因为好莱坞这些年的影片都以2.35:1为主流,所以4:3比例的DVD其画面一定经过了裁剪
,是不全面的;另一个结论是,只要是2.35:1的DVD,其画面一定是全面再现了原貌的。基于这两种想法,一些DVD藏家建立了一个
简单的收藏法则:除了老式经典电影外,近些年的电影非2.35:1的宽银幕不藏。
  但是,事情不是绝对的。有的导演就喜欢用全屏方式用整个胶卷画面不加变形地纪录电影,比如大名鼎鼎的史丹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他的代表作有《大开眼戒》,《全金属外壳》等,作为资深老导演,他一直迷恋着4:3的全屏拍摄,还有的喜
欢用普通宽银幕比例,所以第一条结论会有例外。另外,一些DVD片商为了迎合超宽银幕的风潮,又为了保证合理的画面比例,所以
在制作DVD时会将上下有画面的信息生生裁掉,强行变成了2.35:1,具体到电视上的效果,就是上下用两块黑色将原本有内容的地方
给盖住了。这使得人物经常出现半个头或者画面不完整的情况。所以不是2.35:1就一定是全面的,第二条结论也不尽然,这是习自
电影的遮幅思路。造成这个结果,有的是片商所为,大部分情况是D商为迎合超宽追捧派所种的恶果。因为导演在裁剪时会考虑到构
图合理性,D商可不会。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影院版的裁剪不大合理,那么出DVD时片商会用4:3版本来弥补,所以我们的DVD版本经
常会优于影院版。
  第三种,可变16:9
  这个模式被称为宽银幕模式,也叫可变形宽银幕。它可以根据电视的不同调节画面比例,无论是16:9还是4:3都可以全屏播放
,只是后者的比例上有些瘦高失调,这与电影宽银幕的原理类似。这种DVD盘主要还是照顾16:9的电视用户,D版盘很少采用,但我
国六区的正版盘中采用的较多。请注意光盘包装的背面,这样的格式会写有“可变形16:9”或者“可变形宽银幕”的字样。
  我们打开DVD机的通用设定,可以看到上述三种播放模式,但各自都有弱点。

[ 本帖最后由 52software 于 2008-3-16 21:26 编辑 ]
http://hi.baidu.com/52software
Using technology for a  higher purpose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落岸天使论坛

GMT+8, 2025-1-6 04:33 , Processed in 0.1283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