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菜要收,秧子要插,房子想要看看……故土的每一份土地牵扯着受灾群众的神经。九洲体育馆这个灾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到昨天记者截稿为止,只剩下1/3,约8000人,二楼安置点全部关闭。
虽然余震仍在继续,但这些主要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已从最初的“想进来”,到现在急切地想回家,目前已有上万北川人返回家乡。
“帐篷学校”学生转学
昨天上午10点半,九洲“帐篷学校”二年级的语文课在模拟蛙叫和蛙跳的活跃气氛中结束。“北川曲山小学和刘汉希望小学的同学请到我这里集中!”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到教室召集学生,20名小同学马上排成两行。
北川刘汉希望小学教学楼这次顶住地震无一人伤亡,学生们听说回校十分兴奋。曲山小学位于县城核心,学生们有些忐忑,他们的目的地是城区的“827学校”。“827学校有固定的教室,不像这里要等着轮流上课,而且住读,家长每周来看一次!”工作人员扯开嗓门宣传,有些家长赶紧和孩子告别,有的家长要问很多问题。毕竟,经历这次地震,家长们已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一周见一面似乎有些漫长。
九洲体育馆一度每天有2.5万名灾民入住,为了让他们的孩子有书读,一周前这里建成了首座“帐篷学校”,接纳小学初中1500名学生。随着大量父母的返乡,孩子的问题变得比较突出了:很多父母返乡时担心生活环境,以及没有学校开学,并没有带孩子离开九洲体育馆,而是托人照看。
绵阳市将孩子们进行转学安置,让孩子们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业中去。
农忙催得乡亲归
九洲体育馆地处新开发区,南门外就是农田。一周前还是荒芜的农田,三天前已经插上了绿油油的秧子,这样的场面,让十天前还拼命想进入安置点的村民们,很难在安置点的地铺上坐得住。
前两天,安置点的广播站天天播放请村民到大门处集中返乡的消息。24日,小坝镇村民转移是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批”村民集中转移,转移的目的地并不是返乡,而是安县黄土镇安置点。“黄土镇毕竟离家要近一点。”村民们的故土情结如此淳朴。小坝镇目前道路无法抵达,重庆建工集团正在加班抢修,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也让受灾群众心中安稳一些。
由于堰塞湖的威胁,一些受灾群众尚无法返乡,这让他们心生焦急。曲山镇楼房村的村民讨论着猪和牛不喝水活得到几天的问题,村民朱贵友担心自己的油菜干了没有收,陈家坝乡的李伍扬担心这几天过了就没法栽秧了,村民羡慕着能早返乡的人。
“九洲体育馆只是一个中转站。”现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回家,才能组织生产自救。”从安县到北川的路上,帐篷群很多,活动板房在建,民兵帮忙收油菜,农民忙着插秧,许多田里已是秧苗葱郁。
温情救助依旧
安置点的灾民虽然已少,但来自各方的救助力量仍然全力为他们服务。北京支教志愿者带来了1000多张小朋友自己做的贺卡,花花绿绿让安置点的小朋友很喜欢;他们搭建的“帐篷影院”每晚放映节目;重庆和绵阳方面共建的“爱心书屋”随时可以拿书看;重庆心理咨询师抚慰团为一个小朋友过生日。
村民在安置点不愁食品,瓶装水堆成小山高,重庆华岩寺的僧人天天送斋饭,还有不留名的送饭人,专门给小孩准备了肉丸子汤泡饭。
灾民安置点大门口的桥上,挂满了五彩的千纸鹤,上面有让人振奋的话。大门下的墙壁,变成了一堵寻亲墙,寻亲的告示贴了一层又一层,广播站不停播放着找人,找到和没找到亲人的参半。
对于这里的未来,现场指挥部并不乐观:能走的多数已经走了,很多灾民一时难以返乡,如果堰塞湖需要分流,这里说不定还会成为疏散人群的安置点,重新热闹起来,但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