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跟着意志走
# }, a1 z! R- e$ p
( G7 e! K* t U, x$ C 编辑是构成的作业。编辑者为了既定的目标和意图,可以打破摄影素材的先后顺序重新编排影像的结构,所以编辑就是影像的再构成。这里最恼人的是第一个镜头(first cut)到底要如何安排。" D& l! n- N2 F% `3 M. {! I
H* }( C2 x! M8 Z( H" f% V* W
基本上最具主题性的镜头就是第一个镜头,主题镜头就是可以传达主题精神给全体观众的镜头。主题镜头因负有任务,因此如以固定画面(fix)而言当然使用的是长镜头,因为长镜的画面能提供较多的信息。影像舞台要表现的内容也可很明确地传达给观众。1 a6 c# C' `. [6 B8 k, q7 Q
4 Z6 D0 R5 S- O) @& J* `# ]. k
其次,和上述相反的是,以象征性的镜头作为第一镜头,用来诱导主题镜头的出现,也就是缓缓的把观众引进到趣味的舞台中心。(倒置法 反传统顺序的逆向导引法)构成可以左右作品的内容,这在一般的标准化影片中是难于看到的。9 k4 _% G- D: ^; U8 b! m
6 ?8 p+ K2 F/ G
旅行的影片一般都是依照时间的顺序来编辑,其实如果你省略出发时的片断,从到达目的地开始编辑,这一点也不奇怪。也有很多作品是把旅行最重要的部份拿来作开头。电视台制作的旅行节目也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结婚记录片也不一定从枯燥的新娘化妆开始。如果把过程中最感人最温馨的画面放在第一个画面,这支影片就有较强的吸引力。
* L |6 ?9 V0 N- d2 [, |
! @+ r+ }2 Z( ]" \6 V 有些纪录片是从现在的状况追溯到过去发生的事。纪录片最基本的是要保持客观的观点。但现在也有用戏剧的手法来表现的方式。也有影片开始时只听到声音,眼前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声音导入法。
6 |, M7 t4 v& R- ?* a1 `5 p( k5 E
编辑前你如果肯多发点心思去构思,你会有较大的收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谚语用在这里最为贴切。
4 K) G; b/ _/ M4 c
% o9 W, ?1 [/ W( q. k N, O: v( C反操作(Re-action)
& Y' X; ?0 u- |5 D1 |1 a9 g1 _9 I+ I% S- q8 P7 D% X- J' X% m
在构成影片时采取某些保留的片断,可以增加影片的神秘性。一支欣赏红叶的影片,开始时没有任何红叶的画面,只看到人们在观看、拍照、赞叹,手指向上方的种种不同的表情,以此来诱导观众期待看到后续发展的好奇心。当美丽的红叶一幕幕展现出来时,开始酝酿的气氛使观众对主镜头给予最大的注意力。% x3 }1 ~6 c; x$ Q
$ Z7 g" P" o; ?2 X
此外,为了强调红叶的美,编辑时可选择众多游客的面部特写,藉感动的表情间接描写红叶之美。这就是反操作(re-action)的手法,反操作也是构成的重要因素。
8 O( k, @3 I- j( b6 x7 a( b
; K2 K3 h% n5 z4 f0 H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 U9 _& v4 }' J, R7 o2 s: m
) E7 j9 U2 r* |* Z' c 编辑时意识上可分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大体上主观镜头是近镜、手持摄影机拍摄、镜头在低角度,或是多种特殊的要素混合。客观镜头是长镜头、使用脚架、高角度拍摄(神的视线)。这是最客观的镜头使用方式。
8 c1 a; c1 C" A( j% ^: r5 T1 c) B7 b3 O/ s+ }3 k1 i) T' |, m
有AB两人对话时,拍摄A的单独镜头是主观镜头。(B之所见),AB二人同时入镜或是透过A的肩膀拍摄到B时是客观的镜头。一般拍摄人谈话的镜头都是从客观的画面开始,等到两人进入深谈时再转变成主观的的镜头。拍摄类似游行、迎神、等活动也是利用相同的方法。开始时使用三脚架拍摄几个长镜的画面,这是客观的镜头。在整体状况都交待清楚后,随即拿着摄影机进入人群中,捕捉各种动态的画面。这是主观镜头。观众有如进入人群中去感受临场的感觉。这种微妙的变化,可以使观众有移情的作用。这是摄影配合编辑,使影片的构成表现有深度的一个例子。
3 W- k: k4 B7 Z3 y8 }; a. P- H0 \0 U7 k# _' B2 S8 Y
镜头的结合3 l* s9 U) i: c4 a, v4 Z/ a! R
% _. n$ j! [6 ~ c 如果以摄影和编辑之间的相关为重点来思考,前镜头和后续镜头的顺利连结需要两者相配合。虽然许多画面都是独立的,衔接时常常发生对立的现象,但也并非不能取得“融合”的效果。这里的关键是“共通项”和“类似性”。如果A和B的衔接是对立的,但A和(a)却有融合的要素,而(a)和(b)有共通项,那么A (a) (b) B的连结就没有问题。0 U; E4 b. D0 }9 I s9 i
+ P4 x+ a& D( F9 Z. R用一个实例来说明
% y9 e# [. K2 o7 Y0 c& a* ^ v 1 E5 r9 W" M+ O: ~( ~! s
譬如我们拍一间庙宇,A是庙前广场上的一只石狮子的特写,(a)是石狮子的全身和背景的一棵老榕树(b)是老榕树和树后面的庙堂,B是庙堂。连续画面如果有“共通项”A、(a)、(b)、B就能融和连结。如果影片是以演出的方式拍摄,就可以事先设计使用较大胆的手法。6 |, w; N- H0 o, v0 p+ m0 F+ h" k
: _8 J' F/ m$ L; W5 L- T7 `! e下面举个例子用六个镜头来记录男女约会
; n. s) Y7 A& h9 v( `9 v: t% H
第一镜:一个正在等人的女生的半身镜。: g& k6 r9 P! S5 h5 U) I
第二镜:近写女生看手表
9 A- L# \8 ]) T# x 第三镜:手上手表的大特写: \$ p$ i7 |( b# `( z# Q
第四、五镜:一面看手表,一面急着赶路的男生' w6 i- D; A. _8 n3 E, `
第六镜:迟到了的男生,向女生鞠躬道歉。/ ~4 W; z( L7 B1 d5 F
8 X, R7 A" r: t# I. H0 C% K 看到第三镜的手表特写,大家都以为是女生的手表,其实它是男生的。用这样的连结也可以使前后连贯,感觉上顺畅。手表是两人的共同项。, M5 A$ M4 P [: M1 a
- d* q' S8 \5 Z, {$ E再举个例子
- I: k0 b# C( K, M, S( C5 c' t' K6 Y' q# ^4 S2 p8 w, Z: s8 D* _
第一镜:一个男生喝了一口可乐,然后把可乐瓶子拿向左侧,瓶子出了画面。
7 m) M, C# K0 I0 a' W( Z 第二镜:另外一个场景,一个女生伸手出了右侧画面,拿进来一瓶可乐。# J1 \6 S. ^# U4 g; L' ~; @
第三镜:女生喝了可乐,像男生一样拿可乐瓶伸出左侧画面。
: ~5 Q( s a7 x- }; m 第四镜:不同背景的场所,一个小孩从右侧画面外拿进一瓶可乐
v+ g6 p# j; ?
1 ?6 I/ z/ b5 l, e& K) U 这里可乐瓶是共同项,本来不同时空的场景都可以透过这个共同项连结起来。
9 z# {- p8 j1 M% J& i" E9 g3 b
" K9 A% x- T/ b4 |有关类似性的结合我们用相似形来说明比较容易明白。! I. N4 Q( |8 z. m7 }& L4 \ `
/ P7 s5 w7 n# c8 L. T* G5 y' Q 譬如 人的脸>>>眼睛的特写>>>满月>>>从上方俯瞰的杯子>>>在杯子里倒入啤酒>>>同一俯瞰角度看到的圆盆里的啤酒……像这样完全不相关的物品靠相似形结合就不会有唐突的异样感。
$ d$ a$ K& b3 }! ]. x* c
+ O# i% y- R( W* h- I 在剪接时用共通性作为缓冲材,是编辑的一般常识。因此为编辑预作准备的摄影工作就变得很重要了: E( E) ?# u* w$ m7 n2 n. X% g+ X) E
L4 g& u! `9 y( H
[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07-8-14 20:0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