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岸天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论坛,不要冷落了陌生人新人注册后在此报道,奖励20羽毛:)严肃处理违规灌水行为及处罚办法
参与论坛宣传活动,获得积分勋章奖励知羽艺匠及其他模板资源下载珍惜你的ID 珍惜你的名誉
查看: 1725|回复: 1

业余影像创作者所必修的编辑技巧

[复制链接]

51

主题

247

回帖

338

积分

水天使

Rank: 3Rank: 3

积分
338
发表于 2008-4-11 17: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业余影像创作者所必修的编辑技巧
. W# X! z, v( D, X
8 ?3 e2 B8 s% r: m
* B; q$ H, Z1 R  V' P$ K% S2 H. u7 q# x6 H
  镜头画面怎么接,时间长度怎么定,影片怎么组织构成…下面就来谈谈业余影像创作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编辑技巧。 ) R, u* K# P( V, h
编辑技术就是构成的技术
$ o3 D) N1 B9 _3 [$ {1 m! K" Z" C% [$ l6 N2 |- o
  影像编辑并不是单纯的把不用的部份剪去,把要用的部份连接起来的单纯作业。编辑的目的是透过构成的技术,使影像的表现凸显新的意义。因此编辑是充满挑战而有趣的工作,也是一个很知性的谜题。同样的素材交由不同的人编辑,就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构成的表现正是作者能力的表现。编辑是”感性的技术”,而非”感性的魔术”。”感性的判断并非编辑的全部,它必须具备编辑的技术。
6 B" A$ m# ^8 K9 n8 w1 T4 i9 k4 a& S! h* p& |
理想的编辑是使人感觉不到编辑的存在
/ h8 q8 Q2 s3 ?) T" ]# b& L! y, r- e2 k2 ]
  好比我们观看一部影片,你觉得过程很顺畅,就像看一处连贯的风景般。这样的编辑就是理想的编辑。剪去不要的部份以后会产生不连贯的画面,如何把这些不相干画面巧妙平顺的衔接起来,这就是编辑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用感性的眼光剪接影片,却无法编辑出顺畅的影片。
3 g) c% I# G; X2 A0 f' u+ {7 `4 J
! [! B; l9 Y5 O6 }2 Y/ _1 J, @  编辑有它的基本原则,并非凭我们的直觉随性的剪接就能完成。剪接点cuting point会产生对立与融合的不同状况,也就是两个画面相接合时会有顺畅(融合)和异样感(对立)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造成异样感的原因又是什么?
- z! d+ |9 j7 ?. N5 Z% X$ Z' C% N% \
跳接" e; l. H$ d$ h7 O2 }  N
  G0 {5 Y  n4 J
  我们用一个人5秒钟步行的画面来想象,如果我们剪掉第2秒的30格,影像会如何变化?步行的人在第二秒时会突然向前跳,此时观赏影像的人就会有"异样感"。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剪去衔接部份,产生跳动现象,这种剪接叫“跳接”(Jumping cut)。譬如,有一个人正把各种物品放入行李箱,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如果使用跳接将会比不经修剪的原始**,不但节奏变快,而且会频频跳动。上面所举的例子,实际上已令人产生了异样感、当然无法流利自然的连接。所以如非为了持殊的目的和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
2 N) T0 R$ R) Y( x/ w2 }8 B6 ]' x' y: L0 n4 J2 R! i+ ?9 t; x
编辑的基本NO.1, e7 l3 E# p5 g3 e( x- B+ G7 E- d

% B4 E9 d8 l% R  为了使影像的流动避免产生不协调的异样感觉,编辑的基本首要原则是:不要用大小和位置不变的同一被摄体以卡接(cut in、cut out) 的方式来衔接。同一大小和位置不变的被摄体卡接,视觉上会产生连续性中断(不连续)的”跳接”现象。
; t. Z: `8 n# Y+ v1 O' g+ p! |6 ~4 g% e$ K4 p7 Q0 r
  进一步的说,除非为了强调连续镜头之间关连性的强度,和表现某些特殊的意义。要使影像自然顺畅的流动,最好避免使用这一种剪接法。拍摄人走路的的镜头,我们通常不会采用抽格。但我们会不经意的以相似的的镜头衔接,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跳接的错误。5 y6 ?% P) z" u; H5 ?0 M& S
7 r/ u" A1 h+ n( I
  譬如我们拍摄八挂山大佛,摄影者拍摄了许多佛像的镜头,可是在剪辑时只选择了大小、位置类似的镜头相衔接,产生了不连续的感觉,影像呈微妙的连续跳动。6 ^1 Y: r! w# {# |2 w9 R

; V) I1 _5 x% O$ q8 ^; `# i解决跳接的对策: D: z4 S  _! g. O# t( s

, Z+ x/ C: Y) @: I& ~' w  最单纯的对策是,首先把前镜头和后续镜头影像的大小差异加大。也就是近镜后接中景,中景后接长镜,长镜后接特写。不要使相同大小的影像连接在一起。这种大小不同的连续镜头,可以使“不连续感”和“不愉快的异样感”得以一举解除。9 {0 z3 P( Q* W, r, a
. r4 y5 I* B! O- J1 K5 G8 q) p
  用最大的差异,明快的处理连续的镜头,使观赏者在许多镜头中感受到其中的连续性和顺畅感。人对“含糊的差异”有不愉快的感觉,对“明确的差异”较能接受。后者对编辑的节奏感和顺畅感具有很大的功用。  r; ?7 Z* _  }. [" t' v
3 x- _. F4 t; @$ C; Q% {3 n, W6 S
  如果因事实的需要,必须连续使用同一大小的影像时,前镜头和后续镜头之间可以加入“桥接镜头”(bridge cut)。也就是在两个相似的镜头中插入一个迥异于前后两个镜头的画面。正如字面上的含意,桥接镜头是要制造前后有关连的两个镜头的差异性。就像文章的句点一样,把两个相似的镜头分开。以八挂山大佛为例,前镜头是中景的大佛正面像,后续镜头是中景的45度像,这两个相似的镜头的连接产生了不自然的跳动。如果在两镜之间插入一个信徒拜拜的镜头,影片将变得较顺畅而富变化。
$ ^: v: O+ N3 Q4 g. A0 w3 p( H) k
  在编辑的工作上有许多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从人类视觉特征的基本判断。如果能够具备充份的编辑知识,对摄影时镜头的运用和选择也有莫大的帮助。有了编辑的经验,在拍摄过程中对重要的被摄体选择不同的大小和位置来取镜。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编辑工作就额外的轻松顺手。编辑可以影响摄影,摄影也可影响编辑。
2 E7 h& S3 F. U, v3 |3 D+ ^) ?& }$ F
信息量和画面长度的关系7 O, t8 x" _) z3 j8 k2 N& [  b# @4 D

; H# C0 Q' y2 f  R0 q0 f  画面的时间长度和流畅性是具关连性的。如果每一个镜头的时间都一样长,节奏感完全一致,很多时会使观赏者感觉单调乏味。如果把连续画面的长度巧妙大胆的加以变化,就有较强的节奏感,使观赏者容易感受到。并非所有的画面都以机械式来制定长度。从来画面长度就有“适当最好”的说法。但到底多长才算适当呢?
8 B( n( E( b( F  ?: j' n! ?+ Z: k/ |& _' t% _2 C
  以前,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影像编辑者,他们通常给你的回答是,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就是“适当时间”。譬如我们拍摄从黄昏到夜晚的片断,此时必须有满月的画面。到底这个满月的画面要多长?或许是2秒,或3秒。如果没有特别要强调,通常都不会超过5秒吧。这个满月的画面是在表示夜晚的到来,对于传达此项讯息所需要的信息量的长度如果只需2秒或3秒就足够,那么这一段时间就是所谓的”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 t5 Q( `' i+ b4 h  `

  D0 I: \$ Z2 M- y9 N4 l  还有,在一般情况下,以固定画面影像的大小为例,近镜所需时间较短,长镜(广角)较长。这是以不同画面所提供的数据的数量的观点来说明的。近镜时数据数量少而明确,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接受信息的内容。长镜时数据数量多而复杂,观众要了解数据的内容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例如以近镜拍摄一个人家的姓名牌(日本人大多会在住家门前张挂“00家”的姓名牌)。这姓名牌只能告诉你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名,或是从姓名牌的状况判断房屋的新旧程度。
8 u" K7 {3 G# ?0 W
7 H& e' l! B% H( R! l% Q$ m  如果以广角镜拍摄,它所包括的数据量会增加,包括这个房屋的方位、面宽、结构、形式、邻家的状况等等都会传达给观众。当然,只拍摄姓名牌也许只要2秒,拍摄房屋全景则要3秒到5秒,如果把两者的时间对调,这个编辑的结果就会变得很奇怪。简单的说就是近镜时间短,长镜时间长。编辑的目的是要准确的传达信息,因此必须配合合理的“适当时间”。

0

主题

217

回帖

250

积分

水天使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发表于 2008-9-5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专业,但不通俗、不易懂,需要慢慢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落岸天使论坛

GMT+8, 2025-2-19 06:58 , Processed in 0.1110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